中山堂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是臺灣第一個會展建築。其落成於臺灣日治
時期的1936年11月26日,當時稱為臺北公會堂,為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
1945年,接管臺灣的盟軍將公會堂更為現名,亦通稱臺北公會堂。1992年1月,
該建築被中華民國內政部以「臺北公會堂」為名公告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蹟)。
2019年,中華民國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
歷史
日軍在臺北公會堂向二戰同盟國投降之會場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
與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
臺北公會堂的受降典禮上,安藤利吉將軍在陳儀將軍(右)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受領證
上面簽名蓋章後,經由諫山春樹將軍(左)轉交給陳儀將軍。
1845年,大清帝國設置臺灣布政使司官職。同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
建布政使司衙門,該衙門是全臺灣最高行政機關。1895年5月乙未戰爭初期,該布政使司
亦為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府,不過只維持十數天。同年6月日本佔領臺北並接收該布政使司衙門,
17日舉行治臺始政式典禮,也代表開始展開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
1895年至1919年間,該址的布政使司衙門一直為臺灣總督府之辦公場所,直到新的臺灣總督
府廳舍(今總統府廳舍)完工為止。
1931年,總督府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為由,決定在布政使司籌防局前廣場興建臺北公會堂
(即中山堂)。除了部分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建築移往圓山動物園(今臺北市立兒童育樂
中心昨日世界)及臺北植物園保存外,其餘附近房舍(包括臺灣巡撫衙門)皆於1932年8月予
以拆除。12月臺北公會堂開工。並於1936年12月完工,施工期間長達4年。建築物是由當時
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
1945年,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布《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
陳儀將軍接受委派為臺灣地區受降的代表,並接受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
將軍的投降,該會堂被國民政府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
同年,臺北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
1946年10月21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抵達臺北,參加在中山堂舉行之「臺灣光復一週年
紀念大會」。
之後,中山堂成為召開國民大會、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及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直到陽明山
中山樓落成為止;但國民大會秘書處仍設於中山堂中華路側,直到國民大會停止運作。歷史上
舉凡美國總統尼克森、南韓首位總統李承晚、南越首位總統吳廷琰、菲律賓總統卡洛斯·加西亞、
伊朗國王巴勒維等元首訪華,都是在此接受國宴招待。此外,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亦在此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