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5-20
- 最後登錄
- 2025-8-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12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05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zebron 於 2019-5-29 01:04 編輯
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玄妙愛情
熟悉莫奈 (奧斯卡-克洛德·莫奈(法語: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 的都知道,他所代表的印象派得名於他的那幅名畫《印象·日出》。在當時的展覽上,有位記者譏諷莫奈等人的作品,並稱他們是“印象派”,卻沒想到一語成讖,從此流傳了下來。
法國印象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很大部分源於以莫奈為代表的畫家努力掙脫文藝復興以來古典主義藝術的束縛,開辟藝術革新的道路﹔還有一部分,源於當時日本浮世繪畫作的流入和影響。
浮世繪是產生於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的一種民間風俗版畫,非常貼近下層和日常生活。浮世繪作品線條簡練概括,色彩搭配艷麗、純粹、鮮明,構圖不受空間透視和立體的約束,具有更強的藝術裝飾性,還體現了許多留白、平塗、對比等許多東方繪畫的技巧和理念。
這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氣質,更是當時苦苦尋找藝術新途徑的印象派畫家們的渴望。於是他們認真研究日本藝術,從中汲取營養,然后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其一便是體現在印象派繪畫取材於當時的巴黎市井生活。
在浮世繪的影響下,印象派畫家不再像古典主義藝術那樣,把自己關進畫室去整日描繪宗教、神話、人像、歷史等題材的作品,而是走向戶外,把房屋、樹木、街道、人物、車輛等景象作為自己畫作的主角,更多地反映市民生活的狀態的情感。
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
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描繪外光的生動和景物真實自然,畫中陽光透過林木洒在人物身上和地面景物上,透明燦爛,令人耳目一新。
還有莫奈的這幅《吹短笛的少年》,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對比明顯、艷麗的色彩,以及讓人物懸浮在畫面上無空間感很不符合古典精神。
這對當時學院派傳統題材是一種挑戰。繪畫風格從構圖、空間表現上有創新之外,繪畫技法不追求立體化,平面大塊平涂,色彩對比明顯,不追求陰影過度,這些都有浮世繪的影子。
其二則是體現在印象派繪畫多採用清晰的線條、大塊且明亮的色彩,平塗上色不做暈染。
印象派大師德加(艾德加·伊萊爾·日耳曼·竇加(法語: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1834-1917),暱稱為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的作品構圖精練,對人物的安排獨具匠心,畫面具有強烈的裝飾感。
德加的學生卡薩特(瑪麗·斯蒂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1844-1926)是美國畫家和版畫家,但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居住在法國,並成為印象派畫家。),也在作品中描繪了色彩單純、輪廓線鮮明的任務,他還模仿浮世繪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彩色版畫。
莫奈的作品《穿日本和服的少女》,直接描繪了穿著日本和服,手持折扇的女人像。他的風景作品,也有來自葛飾北齋的《富士三十六景》的影響。
後印象派大師梵高受到印象派和浮世繪作品的影響,改過去陰郁的畫風,畫板開始明亮起來。他甚至特地前往充滿陽光的法國阿爾鎮寫生,在那裡創作出一聲最重要的作品。
印象派畫家或是把浮世繪直接嫁接到自己的作品中,或是將浮世繪消化了變成自己的藝術營養﹔浮世繪就是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成為西方藝術思想變革的催化劑。自浮世繪流入西方,東西方繪畫藝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交流,在西方傳統繪畫中挂進了強勁的東方,促進了西方繪畫的新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