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8-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8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7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陝西紫陽縣是我國古老的產茶區之一,所產紫陽毛尖是我國北方茶區的代表,
自唐朝起“每歲充貢”。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紫陽茶具有濃香爽口,回味醇厚甘甜
的獨特風味。紫陽是我國第二個富硒區,所產茶葉中硒含量較高,常飲紫陽茶,
可以簡便有效地補充硒元素。
紫陽毛尖產於陝西漢江上游、大巴山鑪的紫陽縣近山峽穀地區,系歷史名茶。早在清代就已被
列入全國名茶。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紫陽茶具有濃香爽口,回味醇厚甘甜的獨特風味。紫陽
是我國第二個富硒區,所產茶葉中硒含量較高,常飲紫陽茶,可以簡便有效地補充硒元素。著名
作家賈平凹先生吟誦的“無憂何必去飲酒,清靜常品紫陽茶。”近年來,紫陽毛尖對原有加工工藝
作了進一步改革,變曬青爲半烘炒型綠茶,品質更有提高。其成茶條索圓緊,肥壯勻整,色澤翠綠,
白毫顯露,茶香嫩香持久,湯色嫩綠清亮,滋味鮮醇回甘,葉底肥嫩完整,嫩綠明亮。
陝西省紫陽縣漢江兩岸的近山峽穀地區,層巒叠峰,雲霧繚繞,冬暖夏涼,氣候宜茶。茶園土壤多
爲花崗岩和片麻岩發育而成的黄沙土和薄層黄沙土,呈酸性和微酸性,礦物持豐富,有機質含量高,
土質疏松,通透性良好,是茶樹生長的適宜地區。
紫陽毛尖所用的鮮葉,采自綠茶良種紫陽種和紫陽大葉泡,茶芽肥壯,茸毛特多。加工工藝分爲殺青
初揉、炒坯、複揉、初烘、理條、複烘、提毫、足幹,焙香十道工序。
該茶的特點是,外形條索圓緊細、肥壯、勻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内質香氣嫩香持久,湯色嫩綠、
清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肥嫩完整,嫩綠明亮。
紫陽毛尖不僅品質優異,而且近年又發現此茶富含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一硒,具有較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
爲中外茶葉界人士所注目。
紫陽毛尖茶區
紫陽毛尖茶區
史料記載: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紫陽時,紫陽茶和紫陽茶文化便開始萌芽並逐漸興盛。僧侶坐禪講經由
於佛規而不能飲酒,飲茶提神醒腦是最好的辦法。寺院來客不敬酒隻敬茶,這種待客方式先被民間接受,進而
傳入官府。此後,爲進貢而興植的茶園就陸續產生,其規模不斷增大。
唐代,山南茶葉作爲金州(今安康)“土貢”,成爲獻給朝廷的山珍。紫陽是山南茶的主要產區,采摘、制作、
飲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陝南茶文化。陝南茶不僅作爲宮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飲料,也成爲一種生
活必需品陸續進入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日常飲食之中。紫陽茶風味獨特,是西北人民的嗜好品和生活必需品,也
是茶區人民換取食鹽等生活用品的山貨特產。大量的茶葉銷售到西北地區,不斷增強和加深了漢族人民與少數民族
同胞的聯繫和交往,成爲漢族和少數民族團結共濟的紐帶。
明代《茶法》的制定與實施,朝廷實行以茶易馬,鞏固邊防,刺激和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其民晝
夜沼茶不休,男廢耕,女廢織”的繁忙景象。後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區(今寧強)出現了拔茶植桑
的現象,外地茶客越過集散地——漢中、西鄉,直達紫陽“買茶裝蓖”。故至清代,興安知府葉世卓爲紫陽茶寫下了
“自昔嶺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再次印證了紫陽茶的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