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今世得百倍」是錢滾錢的基督教「致富術」嗎?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6-14 01:36: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今世得百倍,來世得永生」是有名的基督教金句,但前面這句「今世得百倍」卻常被誤解為基督徒的一種「投資」法則:只要為主「撇下」甚麼,特別是「金錢」,就可以等著在今世坐收「百倍」的回收。

這種解釋就常出現在有「成功神學」傾向,把神的「祝福」簡化為財富、健康、長壽的教會裡。一位大教會牧師曾說:「撇下30倍,要往60倍那裡來走。阿們?!撇下了我自己存的錢、要買的那個Porsche(保時捷汽車)的錢,我撇下!我為著這個天父的計畫,來尊榮我們的(前)主任牧師」、「那當我撇下,為著神的應許而撇下,上帝就賜給我超乎我所求所想的旗艦版Porsche,OK?」。

「今世得百倍」這句話確實是耶穌所說的,我們也相信耶穌所說的話「不落空」。但耶穌這話若被狹隘的理解為必然是「物質」上的百倍,沒有得到百倍「受打擊」不說;即使「僥倖」得到百倍,對我們的信仰也未必真的是好事。

農夫誤把教會圍牆上油漆剝落的「信耶穌得永生」看成「信耶穌得水牛」的笑話大家都聽過。當我們把「自己的慾望」投射在單一的「金句」上時,往往也容易出現這種抽離上下文的「壞鬼釋經」(概念出自已故香港神學家楊牧谷博士《壞鬼神學》,指「一些我們已習以為常、根深柢固但卻可能是錯誤或非出於聖經的信仰與神學觀」。曾思瀚博士並據此出版《壞鬼釋經:糾正新約金句的常見詮釋》、《壞鬼釋經:舊約敘事篇》、《壞鬼釋經:舊約詩歌篇》、《壞鬼比喻:馬太福音篇》、《壞鬼比喻:馬可福音篇》、《壞鬼比喻:路加福音篇》等多本書)。

回到經文本身,馬可福音十29-30「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

我們第一個發現就是傾向把「今世得百倍」理解為必是「物質」回報的人幾乎都對「並且要受逼迫」避而不談。事實上這裡的「受逼迫」原文還是複數,因此是「很多的逼迫」。如果撇下一切跟隨主的「百倍」祝福是「個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其實是不太可能在「逼迫」之中不受損失的。

同樣記載這故事的平行經文《馬太福音》卻把《馬可福音》的「今世」、「來世」都給省略了:「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十九29)。這也提醒讀者,不要只從「世人」、「物質」的角度去理解因跟從耶穌所要「得著」的「百倍」福分。同樣的,所「承受」的永生,在馬太的理解裡也不僅限於「來世」,而是從今世就開始實現、可以「預嚐」。

《路加福音》的平行經文則是在「撇下」的「房屋、弟兄、父母、兒女」,加上「妻子」(路十八29)。《馬太》與《馬可》福音之所以不提「妻子」,可能是因為緊鄰的上下文談到「休妻」的問題(太十九3-9、可十2-12),若提「撇下妻子」容易引起誤解。

這也讓我們明白,所謂的今世得「百倍」不能以「字面」去理解,因為不但有血緣關係的母親不可能有「百倍」,妻子有「百倍」對基督徒來說更是離譜的事。新約學者卡森(D.A.Carson)博士就說:「這個應許不能按字面解釋(人不能有一百個母親)」(參卡森博士,《馬太福音》,美國麥種傳道會,2013年,頁816)。

細心的話應該也會注意到《馬可》記載為耶穌撇下「父母」(可十29),得「百倍」時卻變成了「母親」(可十30)這一細節。這就更證實了耶穌所指「百倍」的回報主要是「屬靈」上的,因為我們屬靈的父親只能有「一位」。

當耶穌的母親和弟兄打發人去叫耶穌時,耶穌所說的:「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可三31),也說明了耶穌所說「撇下」後要在今世得到「百倍」的祝福主要是指「彌賽亞群體」裡的「屬靈」親屬關係。

哈佛博士鮑維均就說:今世得百倍「意思是神國中的大家庭」、「耶穌亦以神國大家庭的景象去描述末世上帝子民的建立與重組(參鮑維均博士《路加福音(卷下)》,天道出版社,2009年,頁229-230)。張永信博士也強調:「在這裡耶穌是指從祂而出的救贖群體,即教會,將會是信徒屬靈的家,信徒以弟兄姊妹相稱」(參張永信博士《馬可福音(下),天道出版社,2010年,頁107》。

牛津威克里夫教學廳的資深研究員邁可.格林(Michael Green)博士同樣說:「信徒增進了彼此的關係,並且在弟兄姊妹中間找到美好、寬容的愛和接納;這些弟兄姊妹不但開放自己的家,接待遠人,並且讓他們享受到真誠的關懷」(參邁可.格林博士《聖經信息系列:馬太福音》,校園,2009年,頁344)。這種彼此相愛的關係,也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教會團契生活中,以至於我們可以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屬靈弟兄姊妹流淚代禱、殷勤到醫院探望。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今世得百倍」主要是指我們「跟從耶穌」、「生命被改變」後,與耶穌的門徒所建立起「主內一家」的「新親屬關係」與對財富的「新態度」。這種「打破血緣、彼此相愛」的關係就表現在耶路撒冷教會的「有無相通」上。即使因時空、環境不同,就連其他地方的使徒時代教會也不都是「同居、共財」,但聖靈感動下的「無私」、「分享」卻是始終一致的。

新加坡神學院前院長孫寶玲博士就說:「馬可福音的救贖論與群體密不可分,永生不是承諾有待兌現的支票或天堂護照,而是受神的國度所吸引的倫理事件」、「耶穌的講論著重倫理憧憬,並非不著邊際的夢想」、「跟從耶穌、服從福音的群體,的確突破了種族、膚色、血脈、社會階級、語言障礙,組成大家庭,讓飢餓的得到飽足、受欺壓得著公義、在邊緣的獲接待」、「在這樣的群體裡,服從的是神在耶穌生命所展現的心意」(參孫寶玲博士《馬可福音:福音之始》,明道社,2011年,頁315-316)。

探討至此,我們了解到「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可十29),重點不在字面的「撇下」房、地或親屬關係,而在「以耶穌為至寶」,也就是經文開頭所說的「為我」。一如保羅所說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不是這些人事物沒有價值,而是他們不再是基督徒生命的核心。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有任何「關係」或「事物」成為我們與主耶穌關係的「攔阻」,我們就必須捨棄、撇下。對那位向耶穌求問「永生之道」的富有少年官(可十17-22、路十八18-23)來說,他擁有的財富正是他進入神國度的攔阻。

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就說:「耶穌清楚知道這富有人所欠缺的是甚麼。他所缺乏的就是他已擁有的一切」、「耶穌給這位年輕人兩個條件,即他要變賣他所有的,以致他可以為上帝而成為自由人,以及他要把變賣所得的分給窮人,以致他可以為其鄰舍而成為自由人」(參侯活士教授(Stanley Hauerwas),《馬太福音神學註釋》,基道出版社,2013年,頁234-235)。

把「今世得百倍」理解為必然是「物質報償」的最大問題,就是很可能以「財富的祝福」取代了耶穌。這不但是信仰價值的「顛倒」,這樣的基督徒其實也不可能如耶穌所說的真正在「心態」上「撇下」一切跟從他,因為「財富、健康、地位、感情」才是他們的主。

我相信神樂意賜下物質祝福給基督徒,祂也確實賜福給我們。但我們樂意「撇下」許多事物跟隨主,並不是為了換取祂的物質祝福,而單單是因為我們對祂的愛。我們也相信,在基督裡就有一切的豐盛,不假外求。萬一重大的考驗臨到,真的失去財富或我們珍視的事物(如丈夫、妻子、兒女、男女朋友),我們也祈求神保守我們不會被好譏諷的撒旦言中「當面棄掉神」(伯一11)。

舊約中最有名的兩個財主「敬畏神」也不是為了換取物質祝福。《約伯記》告訴我們:約伯不是為了「好處」才敬畏神。至於約伯受試煉後得到「加倍」的祝福,也不是因為約伯「做了甚麼」,而是神樂意賞賜給約伯。

同樣的,亞伯拉罕和神的「關係」也不是建立在財富或祝福上,這也是為什麼當神要他獻上生命中最重要、最愛、他所有產業繼承人的以撒時,他能通過考驗的關鍵(參創二二章)。

把耶穌所說的「今世得百倍」狹隘理解為單指物質報償,也太小看耶穌所要給我們的恩典。蔡恆忠執事就說:「今生,得百倍是什麼樣的豐富?」、「當人以物質的眼光看主的豐盛時,恩典和福氣難免被自己淺近的視野所限」、「從他(彼得)的一生,我們看到:主耶穌要他得到生命的百倍,讓他以自己的生命來為主捕獲更多的生命」(參蔡恆忠執事〈跟從〉,《聖靈月刊》426期,2013年3月) 。

「撇下」一切跟從主的要求,就是要我們單單「信靠」耶穌。我們越信靠耶穌,就越能活出和耶穌一樣無私、分享的永生(神國)生命品質:不但更能以「為主而做」的心照顧好父母、配偶、子女、弟兄姊妹;也能把耶穌給我們豐富的愛與恩典,「不自私」的分享給身邊的人,在「今世」就在教會「屬靈團契生活」體驗到耶穌所說的「百倍」祝福。

當代知名宣教士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1926-2015)才新婚兩年,她的第一任丈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就在厄瓜多叢林被土著奧卡族用長矛刺死。但她帶著幼女重返厄瓜多,繼續丈夫的宣教工作。

伊莉莎白‧艾略特後來也寫下這段感人的話:「我們愛甚麼?如果我們的心是在人、財產、和地位上,那麼這些東西的失去當然是無法彌補的。但對那些把心放在基督身上的人來說,世上沒有任何事物的失去是無法彌補的。它可能會讓我們震驚一下;我們可能會覺得受傷、生氣、淒涼、無助。這是我們的人性。但主可以讓我們有『長遠的眼光』,如果我們愛祂超過一切,我們將在屬靈和永恆上有無盡的得著」。
對我來說,伊莉莎白‧艾略特才是真正明白耶穌所說「今世得百倍」意義的人!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0 18: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