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保健常識] 助人可有效減少焦慮 增加快樂感!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6-14 05:35: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記者 張桂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面臨考季與畢業季,多數學生的身心正處於高壓的情況,根據2019年3月發表於《幸福研究期刊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研究指出,心情不好時,與其專注於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方法,不如祝福他人,立即就能改善焦慮、增加快樂與幸福感。
將愛與仁慈擴展到他人 能減少焦慮、增加快樂
該研究為愛荷華州立大學所進行,研究者請參與的大學生於建築物周圍行走12分鐘,同時分派四種任務,包含「愛心和仁慈組」、「相互連結組」、「向下的社會比較組」、及「對照組」。
1.)「愛心和仁慈組」:看著遇到的人並在心中想著希望他能夠快樂。
研究發現:連結感、關心和同理心增加且焦慮下降。
2.)「相互連結組」:看著遇到的人並在心中想著如何與他們連結。
研究發現:更具同理心和連結感。
3.)「向下的社會比較組」:觀察遇到的人同時想想自己有哪些比他更好。
研究發現:未有任何改善,且在同理心、關心和連結感明顯比「愛心與仁慈組」差。
4.)「對照組」:觀察遇到的人並將焦點放在外在,例如衣服、配件及妝容等,並讓參與者於行走前後進行焦慮、快樂、壓力、同理心和連結感評估。
研究發現:將愛與仁慈擴展到他人身上,能減少焦慮、增加快樂、同理心和社會連結感。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上述的研究結果驗證了兩件事,當我們幫助別人,不論是言語上或是行為上的支持,透過簡單的同理自己內心也會產生正向思考,此外,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會提升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是有用的,這樣的經驗有助於其面對未來的挫折與負面情緒,建議父母可多鼓勵孩子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從中催化同理增加快樂。



在別人的需要上 看到自己的責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董氏基金會終生義工孫越生前常說「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她建議面臨考試及生涯規劃的壓力生,可常想「自己能為身旁的人做些什麼?」,例如在考場時對他人微笑、天氣熱借給對方扇子、喝水時多倒一杯給旁人…等。如果在家中,不妨想想可以協助哪些家事,像是整理房間、倒垃圾,分擔家務時就能轉換自己的心情。她提醒,感到壓力、緊張甚至焦慮,代表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希望把它做好。

與他人實體互動 關懷他人
處於考期的學生可容許自己有些微與平常不同的情緒,如果想透過關懷他人達到情緒紓解的效果,建議以「實體的互動」較佳,若僅透過社群網絡,可能會因為聚焦在文字、與他人的比較,反而易看到內容感到忌妒、害怕被取代、生氣或失望,破壞其中的幸福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9-6-14 20:10:23 |只看該作者
真是有趣的研究,不過我想大學生不容易做到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1 23:5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