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6-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慕冰至 於 2019-9-9 00:08 編輯
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去惡從善,度人度己。
度人經 此經名為“度人”。這裡的“人”,指的是學道的人和不學道的人,行善的人和無善心的人,甚至道德醜陋、行為卑劣、犯有錯誤的人。因此,學道的人,我們要度;尚未學道或者不學道的人我們也要度。學道的人已經努力在走進道門了,需要我們拉一把,需要度。尚未學道的人更需要我們説明,有的還需要我們當頭棒喝,加以挽救,使其醒悟,脫離錯誤和罪惡的火坑。這就是我們道教的濟世胸懷,也就是我們道教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之一。
此經名為“度人”。在漢字中,度原來就有渡河的意思,從河水的此岸渡到彼岸去。人生就像一條大河:一邊是善,一邊是惡;一邊光明,一邊黑暗;光明的一邊光輝燦爛,黑暗的一邊泥潭火坑。我們說的度人,就是要幫助不學道的人學道,幫助學道的人成道,使人從惡變成善,從差變好,從假變真,從醜變美。度人就好像坐船,船在水中行,需要動力。被度的人要劃槳,我們度人的也要劃槳。不用力,河是渡不過去的。這就是說,度人有一個過程。一個人要從惡變成善,就要艱苦的脫胎換骨。把舊的東西徹底拋棄,要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我們道教中有黃石公三試張良的故事,有祖天師張道陵七試趙開的典故,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度馬丹陽、孫不二夫婦的故事,這些故事說明一個學道的人在學道過程中會有反復,要經過種種考驗。另外,這些故事也說明度人需要時間,需要決心,還需要有辦法,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因人、因時和因地而有不同,需要我們度人的人多動腦子,多多用心。
度人的人和被度的人是平等的。他們的不同只是知有先,覺有深淺。用社會上的話說,就是都在一條船上。《度人經》是對所有學道的人而言的,因此包括我們每個道門中的人在內,而且我們自己首先要悟道、得道。用一句社會上的話,那就是“教育者應該先受教育”,我們道門中的人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如果我們道門中的人本身不能成為奉道的榜樣,那麼我們怎麼能去“度人”,怎麼能去要求別人學道,又怎麼能幫助別人得道呢?
度人者,必先度己。那麼,怎麼才能度己呢?《度人經》說到,“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女自”唐代高道成玄英稱它為“十惡”,薛幽棲又加上“言無華綺,口無惡聲”稱為“十二惡”。所有這些惡事都是學道的人決不能數的事。
所謂“不殺不害”,就是要愛惜生命,不傷害生命。全真派道士吃素就是不害生靈的意思。我們正一派道士可以吃葷,但是同時要愛惜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更不能因為亂利去傷害無辜百姓。
所謂“不嫉不妒”,就是要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對於別人的成就要由衷的高興,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學水準,也為道教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道門中只有分工的不同,覺悟的先後,沒有高低榮辱的區分,因此不應該對別人有嫉妒之心。
所謂“不淫不盜”,就是要在人際關係中遵守社會公德。我們正一派道士可以娶妻,但是不允許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我們可以賺錢養家糊口,但是不允許用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錢財占為已有,更不允許侵吞公產公款。
所謂“不貪不欲”,就是要淡泊人生,不生貪欲。《道德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之所以不知足,之所以貪得無厭,就是因為欲望,包括權欲、名欲、利欲、食欲、色欲等等,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身的一點蠅頭小利。人有了貪欲,就會做出偷盜、嫉妒、姦淫、陰謀乃至於傷害他人的壞事,有的甚至還會犯罪。我們學道的人一定要追求清靜淡泊的人生理想,拋棄不正當的私欲。
所謂“不憎不女自”(音自),就是不要厭惡和猜疑別人。這裡的厭惡和猜疑,是嫉妒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人有了私欲,心胸就會狹窄,眼光就會變小,對待同道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變得虛偽和猜疑,對與己有用的人奉承拍馬,對與己無用的人冷若冰霜。一旦實現欲望有阻時,或者喪氣灰心,或者不滿現實,或者討厭憎惡和無端猜疑周圍的一切。
所謂“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就是不要說粗話和髒話,特別是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能遇到有錢有勢的人就阿諛奉承,吹牛拍馬,遇到無錢無勢的人就盛勢淩人,傲慢無理。
以上十惡,或者說十二惡,如果我們都能沒有,那麼從個人來說,就是修道得道了。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天下人都沒有這十惡或十二惡,那麼天下人就“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了。退一步講,如果我們道門中的人都能滅除十惡或十二惡,那麼道門中的人就能夠“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了。套用一句社會上的話,那就會使我們道教內的“小環境”和諧舒暢。進了道門的,不想出去;沒進道門的,還想進來。
《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太平經》裡還多次說到“天道無親,唯善是與”,我們學道的人就是要實踐成仙之道,多行善行。《度人經》中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轉載自陳蓮笙道長 1995年12月6日在江西龍虎山道教正一派授籙儀上的開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