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那麼用儒家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誠意、正心;在佛門裡面講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開來說,正是不邪。
佛法分開來講,對自己是深心,這是儒家講的正;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也是儒家講的正。
儒家把這兩個合起來講,合講成一個正心;佛法把儒家這個正心開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
(3)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
為什麼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
只要有這兩種障礙在,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
阿羅漢二障破了一個,煩惱障他破了,所知障沒破,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
權教菩薩所知障可能破了,煩惱障沒破,也見不到心性。
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多難啊!圓教裡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同樣的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必須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二障才破啊!
真心顯露了,這個時候叫做發菩提心。
所以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
《金剛經》亦復如是,《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呢?
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準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三福就是講的大乘。
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