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7|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既是萬法皆空,我們又如何把捉:一篇易讀的般若中觀引論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無恥近乎勇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1-8 00:46: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既是萬法皆空,我們又如何把捉:一篇易讀的般若中觀引論 

釋義

般若是梵文prajñā的音譯,意思是智慧。佛教所說的般若,是一種讓眾生達致解脫的智慧,跟世間的智慧有所不同。佛教中修菩薩道的行者有所謂六度,即是六種修行德目,其中第六種,亦是最重要的一種就是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意思是運用智慧以達致彼岸,即是解脫的理想境界。般若思想是佛教般若經典中蘊含的一種思想,概括來說就是空(śūnyatā)的思想。世間眾生對於身外所認識的萬事萬物,以致他們的自身,認為都是真實的東西。佛經指出,這種觀念是由於無明(avidyā)導致顛倒,即是把虛幻的、假的東西倒過來視為真實的。般若這種智慧能讓我們洞悉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真實的自體存在。所謂真實的自體,又稱為「自性」,否定自性的存在就是空。

中觀是佛教中觀學派(Mādhyamika)的思想。印度大乘佛教有三大主流思想,按其先後分別是:中觀思想、唯識思想和如來藏思想。中觀思想較早出現,亦奠定了「空」作為大乘佛教的核心觀念。中觀學派主要是以般若經典為基礎,發揮當中空的義理。其所以稱為「中觀」,是由於此學派強調以一種不落入二邊的途徑觀照萬物,認為這樣才能體悟一切事物空的本性,即是諸法實相,從而放下執著,達致解脫。所謂二邊,就是以萬物為實有的一邊,以及視萬物為虛無的另一邊。不落二邊就是脫離這兩種各執極端的見解,因此稱為「中道」。以中道觀照萬物謂之中觀。由於中觀學派與般若思想關係密切,故常結合來說,而此宗派又稱為「空宗」。

背景

佛陀生於大約公元前600年,當時印度社會在政治上和宗教信仰上,都以婆羅門教(Brahmanism)及其衍生的教派為主導。婆羅門教認為人和各種動物都有各自的靈魂,當肉身死後,靈魂會按著其在世時所作的行為素質,或善或惡,而生天或轉世成人或各種動物。他們指出,作善行會得福報,作惡行會帶來罪報。靈魂會帶著這些善、惡業力轉世,因此是恆常不滅的。另一方面,社會上亦有另一種思想教派,稱為「唯物派」。他們認為,所謂靈魂,實際上為虛無。人死後,肉身歸於四大,此外就一無所有。人在世時無論作過甚麼行為,死後都同樣沒有存留,不會受報。因此,這學派主張順應世間欲望行事。佛典中常稱他們為「順世外道」。為對治這兩種,一為恆常,一為斷滅的觀念,佛經指出,世間一切有情(具有六根的生命個體)沒有常住不滅的靈魂,但亦不是在死後斷滅,成為虛無,卻是有著生滅不斷而相續的生命。這種非常非斷的觀念,就是空的觀念。

佛陀說法,基本上是以教誨的方式,將自己體證的真理向弟子講述,當中很少論證的成分。佛陀離世後,經弟子們多次結集,造成了大量佛教經典,而佛法亦更廣泛傳揚。然而,再傳的弟子們對佛陀的教誨逐漸出現不同的理解,以致論爭,導致教團分裂成不同部派。另一方面,佛教以外的宗教(佛教徒稱之為「外道」)對佛教義理亦多所攻撃。在這種論爭的環境下,以論理或邏輯等方法去證立所持的觀念就變得相當重要。於是,佛教論典亦相繼出現。

佛陀離世後,佛教各部派基本上都持守著佛陀教誨中,有情生命(我)為非常非斷的我空觀念。然而,對於生命以外,世間種種事物的看法則有分岐,其中較主導的思想採取一種實有的觀念,例如說一切有部就認為,具體的事物雖然為假,但構成具體事物的基本元素卻是實有的。至約公元二世紀,龍樹(Nāgārjuna)以般若經典為基礎,發揚空的義理,宣稱萬法皆空,包括有情主體生命和世間種種事物,都沒有實在的自性。

小乘(Hīnayāna)佛教普遍認為,世間事物為真實的,真實就不會滅去。有情執著事物,對之起貪、瞋、癡,因而被繫縛。修行者要達致解脫,就必須捨棄世間,才能脫離繫縛。因此,小乘修行者多採取避世的修行方式。龍樹則宣稱萬法皆空,世間一切事物本性皆空,並非真實的存在。因此,要達致解脫亦無需捨棄世間,而是要體悟萬物空的本性,即是諸法實相,從而體悟繫縛亦非真實,而達致解脫。龍樹在《中論》裏指出「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表示所謂現實世間,其本質為空,這空的境界即是涅槃,這有別於小乘的觀念,小乘認為要捨離世間以求取涅槃。龍樹認為,倘能體悟萬物空的本性,就能解脫,即是證涅槃。這種觀念顯出對世間一種不捨不著的態度。不著,是由於體會萬物本性空,故無可執著;不捨,亦是由於體會萬物本性空,故無需捨離。因此,龍樹採取一種不捨世間的態度。而徹底的解脫,是世間一切有情都證得諸法實相,讓世間的本質呈現,實現涅槃,這正是佛教的大乘精神。所謂大乘(Mahāyāna),意思是巨大的車乘,能接載一切有情同赴解脫之境。相反,執著世間為實在的佛教部派被稱為「小乘」,表示由於他們捨離世間,故只能接載少數人達致解脫。

龍樹最主要的著作包括《中論》、《迴諍論》和《大智度論》(部分學者對此論的作者問題存疑),其弟子提婆(Āryadeva)則著有《百論》。他們都努力弘揚般若經典的思想,以嚴謹的哲學方法去論證空的觀念,並藉此破斥小乘佛教和外道以萬物為實有的觀念,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礎,他們所創立的宗派稱為「空宗」或「中觀學派」。

公元四世紀後期,印度人鳩摩羅什(Kumārajīva)來到中國,當時正值後秦年代。後秦國主姚興崇尚佛法,為鳩摩羅什設立道場,並招聚了當時最出色的僧侶,協助羅什翻譯佛典。羅什譯出了般若最主要的經典以及龍樹、提婆的重要著作,包括《小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心經》,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以及提婆的《百論》等,並大力闡揚空的觀念。羅什的重要弟子如僧肇、僧叡等亦努力弘揚般若中觀,使之成為中國佛教的基礎。至隋朝的吉藏,更特別推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以及提婆的《百論》,以之作為基礎建立中國佛教三論宗,並尊龍樹為始祖。至此,般若中觀學在中國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主要人物

關於中觀學派的承傳,資料相當缺乏。現時可知的主要人物,在印度方面有早期(公元二至四世紀)的龍樹、提婆、青目(Piṅgala),中期(約公元五、六世紀)的清辨(Bhāvaviveka)、佛護(Buddhapālita)、月稱(Candrakīrti),及後期(約公元七世紀及以後)的寂護(Śāntirakṣita)、蓮花戒(Kamalaśīla)、寶作寂(Ratnākaraśānti)。中國方面由鳩摩羅什引進中觀學,其後有僧肇、僧叡,以至隋朝的吉藏。基於身處年代的關係,羅什所翻譯的都是印度中觀學派早期的著作。至於中、後期論師的著作,漢譯收於《大正藏》的只有清辨的《大乘掌珍論》。因此,在中國流行的主要都是龍樹和提婆的著作,以及青目造的《中論》注釋和婆藪開士造的《百論》注釋。西藏方面則有相當齊全的中觀論著藏譯本,故中觀學在藏傳佛教方面很具影響力。以下介紹的都是印度早期和中國的中觀學人物。

龍樹(Nāgārjuna,約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印度中觀學派的創立者,亦是最主要的理論建構人物。他出生於婆羅門家族,非常聰明,通曉婆羅門教的經典以及天文、地理等各種知識。他後來接觸到大乘佛教經典,深感佩服,潛心修讀後廣泛宣揚大乘佛理,並寫成了大量著作,創立了中觀學派。龍樹的著作主要有解釋《大品般若經》的《大智度論》(這部論典的作者問題仍有歧見,但大都相信是龍樹的著作,至低限度亦贊同此論跟龍樹《中論》的觀點相一致),解釋《華嚴十住經》的《十住毘婆沙論》,還有《菩提資糧論》、《十二門論》、《迴諍論》以及最重要的《中論》等。

提婆(Āryadeva)這名字意譯為聖天,生於約公元170年。他是龍樹的弟子,出身於婆羅門種姓。在未師事龍樹之前,提婆已經是一位博學兼辯才出眾的學者。他生性自負,本想找龍樹跟他辯論,可是當他一見龍樹的威嚴儀容,竟然不能開口,遂向龍樹求教,並成為龍樹的入室弟子。後世視提婆為印度中觀學派(Mādhyamika)繼龍樹之後最重要的人物。可以確定為提婆的著作有三部,分別是《百論》、《四百論》和《百字論》。在漢傳中觀學派,《中論》、《十二門論》及《百論》合稱三論。

鳩摩羅什(出生年分不詳,卒於公元413年)生於西域龜茲國,本為天竺人,祖父是天竺宰相。父親鳩摩羅炎不願承襲相位,於是出家為僧,而且投奔龜茲。龜茲國王的妹子聰明且有才智,多國的王族曾來提親,都被她拒絕,但對鳩摩羅炎卻是一見傾心。龜茲王於是強迫鳩摩羅炎與王妹成親,後來誕下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七歲出家,開始學習小乘經典。他九歲時前往罽賓,那是小乘說一切有部流行的地區,在那裏遇到著名僧人盤頭達多,羅什即時就拜他為師。後來,羅什在沙勒遇到大乘佛教名僧須利耶蘇摩,聽他講大乘空宗的義理,指出世間一切事物皆是空無自性。羅什終於感到大乘義理博大精深,富說服力,於是放棄小乘,改習大乘。自此,羅什跟從須利耶蘇摩學習中觀學派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著作。羅什入長安後的十二年間,譯出了大量佛典。據《高僧傳》記載,他所譯的佛典共有三百多卷,最重要的典籍包括:《阿彌陀經》、《大智度論》、《大品般若經》、《百論》、《妙法蓮華經》、《維摩經》、《中論》、《成實論》、《金剛般若經》等。當中很多都成為中國各佛教學派的基本典籍。

僧肇(公元384-414年)是鳩摩羅什門下四大弟子之一,更是最受推崇的一位。他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俗姓張,在東晉孝武帝年間出生於一個貧窮家庭,在少年時就替人抄書,以維持生計。雖然生活清苦,但正是藉著這份工作,令他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經、史典籍。加上他本身聰明絕頂,好學不倦,所以在少年時已能通曉《老子》、《莊子》等典籍,後來,他讀到三國時人支謙所譯出的《維摩經》,經反覆鑽研這本經書之後,驚嘆此經的義理博大精深,足以作為自己精神上的歸宿,於是剃度出家,皈依佛門。後來,他得知鳩摩羅什在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由於極之仰慕他的盛名,於是遠道投奔,拜羅什為師。自此勤習佛典,深得其師讚賞。公元401年,後秦君主姚興迎接羅什到長安,僧肇亦隨行,在那裏開展規模龐大的譯經工作。在羅什譯成《大品般若經》後,僧肇憑著自己的體會,加以發揮,寫成了〈般若無知論〉。羅什讀完這篇論文後,讚嘆不已。此外,他又著有〈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和〈涅槃無名論〉,每篇都是極佳的論文。這四篇文章一同收在《肇論》中。此外,羅什又重新譯出《維摩經》,僧肇憑著羅什的宣講,加上自己的理解,寫成了《維摩經注》,此書至今仍然廣泛流通,是研究《維摩經》的重要參考資料。

吉藏(549-623)俗姓安,本身為安息(古波斯國)人,故又稱為「胡吉藏」。他的祖父因逃避仇家追蹤,故舉家移居中國,輾轉來到金陵,吉藏即生於金陵。他在七歲時依法朗出家,十九歲時就奉師命覆述經義,講經時風采卓絕,於是名聲日顯。後來由於戰亂,他避往紹興,住於嘉祥寺。他努力弘揚三論佛法,到來聽講的人數經常上千,他的名聲亦越來越盛,人稱他為「嘉祥大師」。他曾應隋煬帝召請,到京師的日嚴寺講經,四方道俗雲集,盛況空前。當時京師的富豪貴族紛紛施財供養,令吉藏滿室堆滿財物。但吉藏慈悲為懷,把財物盡作功德。至唐代初年,吉藏更獲高祖親自召見問道,禮遇有加。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吉藏在寺中趺坐,安然逝去,時年七十四歲。吉藏的著作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有關三論的著述,包括:《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百論疏》、《三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諦義》、《大品般若經疏》等。此外,又有關於《法華經》的著作,包括:《法華經義疏》、《法華經游意》、《法華經玄論》、《法華論疏》等。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昨天的今天是昨天,明天的今天是明天,那今天的今天是那天?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0-1-8 09:20:17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1-8 09:46 編輯
中觀是佛教中觀學派(Mādhyamika)的思想。印度大乘佛教有三大主流思想,按其先後分別是:中觀思想、唯識思想和如來藏思想。中觀思想較早出現,亦奠定了「空」作為大乘佛教的核心觀念。中觀學派主要是以般若經典為基礎,發揮當中空的義理。其所以稱為「中觀」,是由於此學派強調以一種不落入二邊的途徑觀照萬物,認為這樣才能體悟一切事物空的本性,即是諸法實相,從而放下執著,達致解脫。所謂二邊,就是以萬物為實有的一邊,以及視萬物為虛無的另一邊。不落二邊就是脫離這兩種各執極端的見解,因此稱為「中道」。以中道觀照萬物謂之中觀。由於中觀學派與般若思想關係密切,故常結合來說,而此宗派又稱為「空宗」。

很多人搞不懂 【墮有無二邊】,其實是在指:取相﹒著相
而不是真的跟「有」或「無」那麼有關係

《入楞伽經》取相 有無見。

【墮有無二邊】其實是在指【】。而且非只限於 取「有」和「無」而已
譬如:取黑白, 善惡, 真偽, 高低, 大小, 男女, 老幼, 遠近....等,都統稱為【墮有無二邊】
-----------------------------------------------------------------------

搞懂了【墮有無二邊】的真實義,才能真正看懂中觀代表作《中論》

《中論》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


《中論》直接了當說,因緣所生之「一切法」即是「],亦名「中道」、亦或「空」

《中論》不是說:不能墮有無 嗎?
為何現在又說:因緣所生之一切法 即是「」?
這豈不是墮於「」嗎!

所以我才說,【墮有無二邊】的重點不在「有」或「無」
其重點是:取相、著相
-----------------------------------------------------------------

為何《中論》說,因緣所生之一切法 即是「]?

《正法華經_藥草品》不了本無 則名曰
《入楞伽經》一切法本來不生。以本無


佛陀說,萬法如「空中花」
空中花」只是眼翳者的幻見
天空根本沒有「空中花」存在

空中花」從來不曾出現於天空中。因為它從來就不曾存在過。
這就叫做:諸法從來不曾出生,因為本無
這也是《中論》所說的:因緣所生之一切法  即是「無」...的意思

一切法本無,所以無任何相
無「」可取著,就不會墮有無二邊,此即是「中道]

所以說,
無、空、中道】這三個辭 是相通的 同義異詞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0-1-8 10:34:11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1-8 10:48 編輯
龍樹在《中論》裏指出「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表示所謂現實世間,其本質為空,這空的境界即是涅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勝義諦中皆同一相。所謂無相無差別
《大寶積經》勝義諦中 無法可得
(無萬法. 無相)

勝義諦」境界中 空無一物,無諸法, 無任何
一切都是「無相」,只有一種相,所以一切都無差別無分別。涅槃=世間,黑=白,大便=黃金....

《中論》說的那句話,就是在講「勝義諦」境界的情形。

若將句子解讀為:世間=涅槃(勝義諦),所以不需要離世間
這種解讀就是亂扯一通
因為佛陀說,你必須「離世間」,然後才能進入「勝義諦涅槃」去體驗同一相,無差別的現象

《父子合集經》了知生死即涅盤。 能離世間諸相故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人身無常壽命短促。是故大王。應離世間出世道。


離世間,才能了知「生死即涅槃」或「世間即涅槃」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20-1-8 11:16:14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1-8 11:44 編輯
小乘認為要捨離世間以求取涅槃。龍樹認為,倘能體悟萬物空的本性,就能解脫,即是證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遠離世間。志求正覺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人身無常壽命短促。是故大王。應離世間 出世道。
《佛説羅摩伽經》願諸衆生出離世間。不著邪見。安處無上正眞之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切諸佛悉有無量法身離礙。清淨法界 無量無邊。遠離世間



不只小乘捨離世間,大乘也一樣捨離世間
可見很多人對於龍樹著作 是亂解一通。亂扯說,小乘大乘不同調。

《中論》說一切法皆「無」,
這就是在呼籲大家應該棄捨世間法,轉向「無萬法」的出世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9 21:2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