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通教」:指般若類經典義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淺。
「別教」:專屬於大乘,(即專為大菩薩所說無量『四諦』令證『但中』之理。)
「圓教」:就是無上圓滿之教。
在「別教」裏立「三賢十地」之位,但這「三賢」都不能做到「無住生心」。
「三賢」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個階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來四十個位次。
再加上等覺、妙覺,別教分菩薩修行為四十二個階位。別教的「地前三賢」,只能做到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就不能無住。
心須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實際做到「無住生心」這句話。
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們聽了以後,只能幫助我們起到熏習的作用,得到無上的啟發。
那麼,我們當前眾生到底該怎麼辦呢?
笫一個,首先「知有」。雖然《金剛經》是破空論,教我們離相,講什麼是無相、
無為,但很容易使人錯體會到一個「空無」上去,而偏空了!
偏於空,就促二乘,是阿羅漢所證的「偏真」。
實際應該是「中道」而不落兩邊。因此,我們讀了《金剛經》,又舉了六祖的例子,又通過《如來藏經》,而要珍惜「知有」呀!
知道我們本心之中有「如來藏」。所以禪宗最強調這個「知有」!
必須「知有」始能知道我們有「如來藏」、我們有「佛性」。
對於這個「知有」,我這裏再打兩個比方,一個比方舉的是古大德,另一個比方舉大家所接近的許學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