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人作惡殃及子孫,只可惜子孫是無辜的!
所謂「承負」,即一人作惡殃及子孫,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孫的主張,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如果祖宗先人有過失,由子孫承受其責任。
《太平經》卷三十九載: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無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治,比連不乎,前後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
《太平經》中這段文字,將道教固有倫理中「承負說」思想闡述得十分深刻,道教承負觀卻把來世報應的承擔者,說是為現世善惡行為主體的子孫,即主張以作惡殃子孫的承負說。
那麼,道教是如何闡述宇宙人生承負的原理的呢?
1.要相信有前生,有後世。
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段時光。《雜集論》云:「時者謂因果相讀流轉,假立為時」。生命像鐵環一樣,一環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係,他不能離開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雖是短暫,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窮盡地延續。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若一個人的心念和行為都是善的修養,那麼生命和精神會得到升華。反之,心念和行為都是惡的,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2.要相信有善有惡。
《道德經》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教格言「境由心造」,是說人的行為有善,有惡,善惡是相對立的。同時這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於心的一念化生出來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人們對善惡的認識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因此,在不同人的眼裡,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所以,對於不懂道教承負觀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對善惡的定義,在道教儀範《太霄琅書十善十惡》中講得很詳細。
3.要相信有業有報。
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道經云:「以常清常靜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根。心常清常靜,故世界常清;心污穢故,世界污濁。」《太平經》解承負訣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及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就是說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會流其後世成承五祖。由於一般人愚痴,認為做惡事無人知道,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他就會若無其事。但道教的承負觀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至於什麼時候產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自己承擔,有可能是來生的子孫,乃至承負三千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