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49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34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德經》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句話就是字面意思,很簡單直白的話,在各種文字中的引用、註解也很多,並且被廣泛認同。
我們看著這段話,或者類似的話時,心中是竊笑的。當然竊笑的不是「道」,而是那些,我們過往經歷中,「聞道」之後大笑之的下士,很常見,都是那麼的鄙俗不堪。這樣,就貌似我們能看清什麼是「下士」,那些「下士」又那麼的可笑。我想基本上都有過這種感覺吧?
嘿嘿,嘿嘿嘿。
哪個烏鴉不笑豬黑?
當然老子不會像我這麼無良,沒事拿人涮一把,他講的「士」,哪怕是「下士」這個境界,都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做到的。《道德經》起點很高啊。
「士」是個什麼狀態?簡單地講,就是人中龍鳳,很稀有的一種人,是開了竅的人,能有機會掌握更深層知識的人。
「聞道」,「聞」,不是我們普通說的「聽」,而是「聽進去了」的意思。把事件、道理印入了心中,才叫「聞」。
佛教里有「聲聞乘」一說,那就是「聞」,「聞」的就是「道」。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道恆無名」,不可能用肉眼看見它,心眼都不一定能說「看得見」,所以有「聞道」一說,我們後世會講「見道」、「得道」,這也是一個假說。本身也不合玄理,但是聽上去更直接更容易想像一些,所以大家都吹牛,群眾又喜聞樂見,也就順坡下驢這麼說了。在《道德經》里,這個叫「見素」、「得一」。
所以,這裡講「聞道」,實際上就是我們說的「開悟」了,這裡說的「上、中、下」,是開悟以後,不同人士的不同表現。
下邊是私貨了:
人之為人,當然生而為人,在我們降生之時,當然是個徹頭徹尾的「人」。經歷了「無中生有」,又「駐世而存」,這時的狀態都是乾乾淨淨、清清明明的「本善」,所以「性相近」。但是有一樣,「近道」但是不會「化用」。
所以,叫「含德之厚莫若赤子」。
所以,小孩子的「童真」,有條件要認真體察,可為人師。
所以,我們要向自己的孩子認真學習。
人再大了以後啊,因為生活「習染」,就很難保持初心了,雖然本事,或者說「力」,長了不少,但是也偏離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人」,這個狀態。有時盲善,有時盲惡,閃閃爍爍搖擺不定,情況就比較複雜了,這叫「習相遠」。
所以,懂事以後,就要多學習,不光學科學知識,也要學如何做人,做個好人,爭取做個「士」。
所以,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為自己,自己努力自己受益,與別人沒有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