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2
- 最後登錄
- 2024-1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3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62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楞嚴經淺釋00036
為什麼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為什麼他能應,觀世音菩薩能應,我們不能應,因為聽不到。人家在求你你沒聽到,觀世音菩薩哪裡都聽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因為所有的聲音,都在他聞性中間,聞性遍滿法界。沒有菩薩聽不到的,所以他才能應你啊。觀世音菩薩是從聞性悟道。釋迦牟尼佛是由見性悟道。
這個我們要知道,就學他們吧,向十方見,向十方聞,不加分別。沒有分別,還會有執著嗎?你把識轉成性,把六識轉成六種性。見性、聞性等,而不要讓他成為一種分別,
變成六種識,生滅法在無常中間。你要是變成六性的話,你就成聖,六識就是凡人。所以要修,怎麼個修法?要用觀念,換熟,常說觀念觀念,觀就是觀照。我們常說佛法中間,有些字很重要,一個覺字,一個觀字。觀就是修行,信解行證。信解,你相信佛法,相信這個道理,你理解是什麼意思,然後就要親躬篤行。像須菩提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悟見道了,那還不夠,還要起修叫行,解行並重啊!行是怎麼行,要入觀,觀什麼呢?觀念!沒想到吧,觀你的念頭!觀念就是行。
我們一般講觀念,變成一個名詞,這裡觀是動詞,念是名詞,觀你的念頭。不但是佛法要觀念,一般世間法,例如一個木匠,他要成為一個木匠,必須要時刻刻念頭在木頭上,怎麼樣雕塑,怎麼樣去砍,怎麼樣去鋸,念頭都在木匠的事上面了。一個生意人,
一個企業家,心一定在那裡?觀念在他的本啊,利啊,等等事上,這容易明白。比方你學科學的,整天你觀念都在你的研究上,你才能成功。學哲學的,學政治的,學法律的,哪一個不是觀念,既然世間人世間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