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7-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願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那麼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麼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
用什麼名詞都可以,所以叫我們對於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正是四依法裡面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所以往往這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
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裡頭悟入義理。那麼稱讚,佛門裡頭梵唄也就是音樂,是屬於讚嘆的。那麼十願從這個兩願,
它把這個兩願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麼方法呢?用禮樂。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裡面起煩惱了,起波動了,
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這個心情就開朗了,所以是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
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那麼他有一個原則,這就論語裏面所說的,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個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音樂裡頭的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