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6-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日常的一些禁忌,體現了崇尚自然的文化內涵
禁忌起源甚古。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在死者身旁撒紅色鐵礦粉粒,反映了我國原始人群的禁忌行為。
到了殷代,甲骨卜辭中常常有為了征伐、將獵、祭祀而占卜的記載,其中所說做某事不吉就是禁忌的一種。
《周易》裡也有關於禁忌方面的記載,其中《小畜》上九爻辭就說:“月幾望,君子征凶。”《禮記•禮義》說:“君子有終身之喪,忌口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這就是說,忌日是親屬死日,這天不做其他事,不是因為以死為不祥而同避。所以禁忌並不一定是否定其事,只是規定忌口不做超越規定的事。
道教禁忌繼承和發展了漢代以前有關禁忌的宗教迷信,並把它貫穿於道教信仰者的日常生活中、道徒的行住坐臥、飲食起居以及各種儀式都有禁忌。諸如暮莫遠行,臥莫燃燭,勿居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之室,供水忌汲井泉,須于夜半子時取河水,或以淨布作帳收取天泉飲用;供花忌獻梗生殘刺(月季之類);菜禁兼味,食後忌坐。……齋戒時,特忌斬衰孝子、新婚婦人,月信未斷及痎瘧疤瘡疥廢疾者升齋堂庭壇。但就其涉及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原始的自然崇拜:道教禁止北向便溺、北向理髮,北向唾駡、北向解脫衣裝,或仰視三光,怒視日月星辰。
道教有《五斗經》,特別重視北斗,認為北斗“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災度厄之力。”說明道教禁止北向做污穢事是出於對北斗的崇奉神化。其實,在我國,崇拜日月星版之神起源很古,股虛卜辭就是“賓口”、“出日”、“人日”等的記錄,這可能源于殷人對日神有朝夕迎送的禮拜儀式。成書于春秋或戰國時期的《書•舜典》有:“肆類于上帝,殷于六宗,望於山川,便於群神”的記載。所謂類、禋、望是指不同神靈的不同祭法。“六宗”是被禋祭的對象,包括“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泰山)。
原始的動物或圖騰崇拜。道教禁止食父母本命獸肉與自身本命獸肉。認為牛有功,犬有義,雁有序,鯉繕朝北斗,故不得食用。
《上清黃庭內景經梁丘子注釋敘》說:“忌食六畜及魚燥肉,忌五辛。”所謂六畜,即牛、馬、豬、羊、雞、犬。魚臊即生臊。五辛,即生蔥蒜薤韭葫荽。但是,道教禁葷辛的限制並不十分嚴格,這反映出:禁食父母本命獸肉是原始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思想的融合。道教飲酒食肉有一個發展過程。早期道教提供禁酒,但認為飛禽走獸“能立治病”,“飛鳥步(按:當作走)獸,水中生亦然,使民得用奉祠及自食”,《廣弘明集》卷十二釋明概《決對付奕廢佛僧事並表》也說張陵時“殺牛祭祀二十四所”。可見早期道教並不禁食葷辛。南朝劉宋陸修靜的《道門科略》才有三會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不得飲酒食肉”的規定。
道教禁忌與藥物學、養生學有關,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雲笈七簽》、《雜戒之禳災祈善》和《禁忌篇》認為:“性調乎食,命延乎藥”,提倡養性為主,輔以藥物、飲食。在他們看來,人年40以下,陽氣尚盛,不宜全食補食,與中醫對不同年齡的人用藥不同的觀點一致。同時還提出一些治病防病措施,諸如“沖熱汗出,不宜洗身”;“冬夏不宜枕冷物鐵石”;“久忍小便脈冷兼成冷痺”;“凡新哭泣訖便食即成氣病”;“凡欲見死屍,皆須先飲酒及咬蒜辟毒氣”;“凡大汗勿脫衣,不慎,多患偏風半身不遂”;“長生之要,其在房中”,即要注意節制性欲,反對遠行歸還、大疲勞及醉酒、生病行房事。以上這些規定都有合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禁忌反映了道教學者重視量變,力求不破壞身體各部分運動平衡的思想。
《雲笈七簽》、《禁忌篇》主張“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疲,臥不至鎮”,“不欲極饑而食,不欲極渴而飲,食不過多”,“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五味不欲偏多”,做到“不欲甚勞,不欲共逸”,反對久視、久臥、久立、久行、久坐。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這當然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總的看來,道教禁忌嚴防“病由口入”,一方面十分注意公共衛生,規定:洗菜要三次易水;汲水要先洗手,並視水中有蟲無蟲,而且水須過濾方用;做飯時爪甲不准帶垢;掃地當先灑水,不得揚塵,不得聚灰士於門扇後。
另一方面又忌食大量食物,影響身體吸取營養。例如,舊曆正月禁食生蔥;二月三月禁辛,勿食蒜子、蓼子、肝、肺,宜食麻子、巨勝子、李子;四月勿食大蒜;五月禁鹹味,勿食薤、心、腎;六月禁酸,勿食茱萸;十月勿食椒;十一、二月勿食鮮鱗甲之物。四季勿食脾、肝、羊血。
當然還有純屬於宗教神學方面的一些禁忌。諸如夜臥留燈令魂魄六神不安,舉足向火對灶則召禍;豎膝坐而交臂膝上,頭髮覆面,皆不祥;夜作惡夢,早起含水向東巽之即無咎;衣服有光,振動三次,並說殃去殃去則無害:龜蛇靈異不可殺,……等等。
以上種種禁忌一是對道教徒的在修行上的行為約束,也是對宇宙和自然法則的實際應用,道教經典《陰符經》開篇就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所謂“觀天之道”,就是要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就在於此。只有懂得和掌握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的去運用,而不違背天道合乎天理,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