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554|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6-16 01:54: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有一次,佛陀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系縛就斷了。系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系,就沒有安住處。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而解脫了。解脫了以後,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取著。無所取著的緣故,所以自知已證得涅盤而說: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不再攀緣執取下一生的識,我說不會再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到處攀緣,只會看到緣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盤、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        ※        ※

  有一次,尊者捨利弗在傍晚時分,禪修告一段落後,去見尊者摩訶拘絺羅。兩人見面,問訊寒暄後,尊者捨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說:

  「拘絺羅學友!老會發生嗎?」

  「捨利弗學友!會啊!」

  「拘絺羅學友!死會發生嗎?」

  「捨利弗學友!會啊!」

  「拘絺羅學友!老與死的發生,是由於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捨利弗學友!老與死的發生,不是由於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他共作或無因緣,而是因為誕生了的緣故。」

  「拘絺羅學友!那誕生,是由於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捨利弗學友!誕生是因為『有』的業力蓄積成熟緣故。」

  就這樣,尊者捨利弗一路追問,尊者拘絺羅一路解答:「有」的形成,是因為「取」;取的形成,是因為「愛」;愛的生成,是因為「受」;受的生成,是因為「觸」;觸的形成,是因為有「六入處」;六入處的生成,是因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為「識」。

  「拘絺羅學友!那識的生成,是由於自作?還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無因無緣的偶然呢?」

  「捨利弗學友!識的生成,是因為名色的身心和合緣故。」

  「拘絺羅學友!前面你說名色的生成,是因為識的緣故,後面又說識的生成,是因為名色的緣故,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應當怎麼來理解呢?」

  「捨利弗學友!我來打個比方,這樣比較好理解。譬如,如果要將三根蘆葦在空地上豎立,則三根蘆葦必須輾轉相依,才能鼎立起來。如果拿掉一根,其它兩根就會立不住,而拿掉的那一根,也同樣立不起來。識依於名、色的情形,就像這樣,三者必須輾轉相依,才能生長。」

  聽了尊者摩訶拘絺羅的這番解說,尊者捨利弗心中十分佩服,就以種種的贊歎來稱揚他,並且說:

  「拘絺羅學友,如果比丘能依於對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等的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可以稱他為法師比丘了。如果依著對老死等厭患、離欲、滅盡而修,則可以稱他為依法次第修行比丘了。如果對老死等厭患、離欲、滅盡,不取著而解脫,則可以稱他為現法涅盤比丘了。」

來源:學佛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6-17 17:46:25 |只看該作者
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識就失去了安住處。
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沒有安住處的識,因不能生長增廣 而解脫了

住於色.受.想.行,這叫做「名色

佛經說,
1. 識名色,便受 生死輪迴
2. 識不入名色,則 解脫生死

佛經有教:如何才能 識不入名色。識不住於色.受.想.行。
方法就是:不思量 無妄想

《雜阿含經 360》
若思量 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

不思量 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

《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佛聖主道。微妙甚難解。非思量所得。


不論是阿含或大乘 都說:「不思量」才能解脫成佛
「不思量」其實就是指 修禪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16: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