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0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的興盛——唐朝為何崇奉道教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1-8 00:40:5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的興盛——唐朝為何崇奉道教


道教自東漢創立後,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至唐代進入了興盛時期。唐初,道教被列為儒釋道三教之首位。道士的社會地位在唐代顯著提高,人數不斷增長,宮觀遍布全國。道教的經典圖書也日益增多,並彙編成《道藏》。許多著名的道教學者被皇帝召請入宮,詢問政事,講道說法。他們對道教思想教義和修持方術,科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道教的這些發展,都是與當時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分不開的。唐朝統治者為何對道教的發展特別重視和扶持呢?這是由於道教的齋醮法事可以為統治者祈福禳災,禱告天下太平;道教的煉丹和養生方術,可以滿足帝王貴族追求長生不死的願望;道家清靜寡慾、與世無爭的思想,可以為某些官場失意的官僚文人提供精神安慰和寄託。但是除了上述原因外,唐朝統治者,特別是皇室對道教的尊崇和扶持,還有其特殊的政治需要,即利用道教為李氏皇族的統治製造合法根據。

隋唐之際,魏晉以來盛行的門閥士族統治已趨衰落,但其社會地位和影響還很大。唐朝皇族原本出身於北韓卑軍戶,並非名門望族。當李淵、李世民父子在隋末起兵爭奪天下之時,為了抬高其門第,爭取上層貴族的支持,便利用道教祖師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為唐王室的祖先,宣稱自己是神仙后裔,藉此製造「君權神授」的輿論。這時有一些道教上層人物,為了爭取新統治者對道教的支持,也在各處製造「老君顯靈」,降授「符命」的宗教神話和讖語,以迎合李唐王室的政治需要。


傳說早在隋煬帝大業七年(611),陝西樓觀的道教宗師歧暉已經預言「天道將改」。告訴弟子們:「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大業十三年(617),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進軍關中。歧暉即以樓觀的糧草物資供給唐軍,派遣觀中道士八十餘人去蒲津關迎接李淵,又在樓觀為唐軍進攻隋都長安設醮祈福。李淵對樓觀道士「應接聖君」的行動大為嘉賞,詔授歧暉為紫金光祿大夫,敕令新修樓觀屋宇,賜給莊田。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淵親率文武百官千餘人到樓觀祭祀老君,召見歧暉等樓觀道士,宣稱:「朕之遠祖親來降此,朕為社稷主,豈可無興建乎!」於是降詔改樓觀之名為「宗聖觀」,賜給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使用。從此,樓觀在唐代一直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大叢林,教團興盛超過北周和隋代。

還有一個故事,傳說李淵在隋朝末年曾獲得太上老君的「符命」,告知:「汝將必得天下」。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起兵向關中進軍,在山西霍邑遭遇隋將宋老生阻擊。當時正值陰雨連綿,軍糧運送困難,李淵欲回師太原,因李世民力諫而止。據說這時有一白衣老父來到軍門,自稱為霍山神使(一說為太上老君使者),來見唐皇帝,告知:「八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濟師。」後來李淵果然在八月引兵直趨霍邑,斬殺宋老生,打開了進軍關中的道路。


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出兵討伐山西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據說當時有晉州百姓吉善行,在浮山縣羊角山遇見一老叟乘白馬,對吉善行說:「為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年。」這位白馬老叟據說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唐高祖李淵聽信了吉善行的報告,在羊角山立廟祭祀宗祖太上老君,改浮山縣名為神山縣。此後李唐王室與老子李耳的祖孫關係正式確定,各地相繼修建老子廟。李淵多次去拜謁老子,以示崇敬。武德八年,唐高祖下詔宣布三教次序,以道教最先,儒教次之,佛教最後。

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也曾得到道教的幫助。據說李世民出兵河南消滅洛陽軍閥王世充,途中與房玄齡微服私訪道教上清派宗師王遠知。王遠知對李世民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後來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以法琳為首的佛教徒支持太子,而王遠知等道教徒則擁戴秦王。唐初,佛道二教為爭地位先後而鬥爭激烈。李世民上台後,特意在茅山為王遠知建一所太平觀,以示崇敬。他還在佛道鬥爭中偏袒道教。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下詔貶佛崇道。詔書稱:「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老子),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學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就是說:唐朝的祖先是柱下史老子,道教對唐朝奪取天下有功,所以道士女冠的地位應在和尚尼姑之前,以顯示朝廷對道教的尊崇。


唐高宗時,繼續執行尊祖崇道的政策。乾封元年(666),高宗巡幸安徽亳州老君廟,下詔追封老君「太上玄元皇帝」尊號,令天下各州皆置道觀一所,各度道士七人。儀鳳三年(678),又下詔以《道德經》為上經,作為國家科舉考試的正式科目,列於《論語》等儒家經典之前,貢舉人皆須兼習。同年又下令道士隸屬於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宗正寺,班位在諸王之次。

這樣,道教不僅成為唐朝的國家宗教,而且是皇室家族的宗教。此後,在太后武則天當政時,曾一度壓制道教,將佛教列於道教之先,廢除貢舉人學習老子《道德經》的規定。韋皇后掌權時,也曾扶持佛教。但是從整個唐代看來,道教在多數時間都受到皇室的尊奉,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總之,唐朝統治者尊崇老子,編造皇權神授的政治神話,以道教勢力抑制佛教的發展,是充分利用道教為政治服務的專制王朝。

(道教史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31 00: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