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5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學與生活] 教會存在非為本身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5-30 01:08: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教會存在非為本身


華人教會領袖一向重視「地方堂會」(local church),然而就整全教會觀,作神學反省的,近年來是越來越少。

  筆者肯定「地方堂會」的重要性,也曾在元朗牧養一間堂會達十六年;但過度把所屬的堂會放在核心位置,並以此來審視其它一切事物,就值得我們留心。倘若我們的教會觀 肯定了「教會之存在非為本身,乃為了使命」,「上帝之使命」(Missio Dei) 才是教會存在之宗旨。

  人世間的教會,只是上帝選擇用來達成旨意的重要「媒介」(或工具) 之一,教會不是唯一的媒介;上帝在歷史洪流中也使用外邦君王、政權與文化,來成就神的使命。正如潘 霍華所言 : 教會是「為他者存在的教會」,而余達心則看是「為別人而活的生命形態」(life-for-others)。

  回歸十年,本港教會本質起了變化,不是「政治化」,而是「本位化」。教會本位主義越來越明顯,表現於大多堂會投放的資源,皆為著本身事工的擴展;換言之,教會目的 論佔盡優勢。筆者接受若干堂會在發展階段內,要自強健康,才能承載使命;但中大型堂會只務求本身增長得更快,信眾數目更多,而使命的理解只瘦化為「帶領更多人加入我的 教會」,此種以「功用性」取代「本體性」的教會觀,正值得我們一起反思。

  倘若教會領袖思考的,往往以本身團體的利益作出發點;對於公共空間或文化的參與,頂多抱著「支持別人去做」的心態,難怪有意義卻不立即見效的事工,越來越少人參與 ? 筆者過往至今,參與不少涉及公共空間或教會聯合事工,深明不少教會領袖「名義」而非「實則」的參與。倘若教會領袖要悲嘆公共空間之內信仰的失陷,可能要反問:「我們 身為神的子民,究竟在俗世中展示了信仰的價值有多少?」

  當教會以本身作為目的,領袖自然看重維持現狀,拓展事工;外間所有事物皆要圍繞著「我的教會」作其轉動軸心。任何過分偉大的願景,如倡導公平貿易、制訂健康工時、 減少貧富懸殊、培育文化耕耘者等,不是「我的教會」該關注的。筆者不認為教會要事事關注,但更可怕的是教會一早撤離了俗世,把原屬於上帝主權的大小領域,奉送予撒但。

  筆者既參與佈道,又倡導扶貧;倘若教會對扶貧的參與,如同佈道的十分之一程度,筆者已心滿意足。現實是本港教會對扶貧奉獻不多,遠低於百分之十,這正是筆者對那些 高舉聖經真理的教會的批判。聖經提及貧窮人的次數遠高於傳福音 (當然筆者不是迷信數目),而歷代教會的信仰實踐是記念窮人。沒有窮人位置的福音,根本就不是福音 ! 筆者 也不是要求扶貧與佈道對等,只期望教會對窮人有十分之一的重視。

  改革宗神學的失落,正使教會忘掉了要更新文化、參與扶貧的使命;而我們走回核戰陰影下的「自保心態」,忙於蓋建更宏大更堅固的「防核彈基地」。當公共空間越來越少 真理的「臨在」與「宣告」,而教會成敗只在於是否「旺場」,也許我們「組織的成功正是屬靈的悲劇」(借用侯士庭之言) ! 5月11晚於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的公開講座,樂思普 博士主講:「走進俗世、實踐使命」,挑戰我們再思教會的存在,並非為了本身好處。

(基督日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5 23:5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