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5-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南投-社寮 武德宮】
竹山武德宮奉祀開漳聖王,舊稱「 #水沙連開漳聖王公廟 」。起源於乾隆年間、隨福建漳州移民開拓水沙連。據《道光彰化縣志》載【聖王廟乾隆二十六年,鄉眾建于縣城西,一在西門,曰小聖王廟,一在沙連保社寮】此時期社寮地區,土地已開發完竣,地處沙連保往內山,南北,及雨季水路交通之據點。因此農工商及文學發達,來往旅客必在本宮參拜,祈求旅途平安順利,有求必應,本廟遂成為本地區之宗教信仰及活動之中心。居民並於乾隆末年(1795)割香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閩內公建聖王廟。
第一次擴建嘉慶五年(1800),由居民陳恰氏就社寮十莊等附近居民募款,予於原址第一次擴建完成,廟貌基礎雄偉。嘉慶廿四年(1819)由水沙連社,通事丁首黃林旺等,捐資第二次大整修。並將未開墾土地,給墾收租,捐置本聖王廟之香火田,立碑存證,自嘉慶,歷道光,以至咸豐年間,當時社寮地處行政中心,商號雲集、文教大興,文武生員眾多,社區祥和,未發生漳泉戒鬥之事件。及至咸豐末十一年(1861)由內閣中書大臣,林鳳池等人,以石材雕刻『敬聖亭』建於廟側學堂旁。以提倡敬惜聖賢字。
同治十一年,因數十年未重大整修,傾圯不堪,乃由庄董莊鐘英,十庄總理陳玉峰兩氏,首倡募款,予以第三次重大改建,至光緒三年(1878)十一月竣工,廟貌煥然一新。日據大正初年,左廂學堂權充林圯埔公學校,之社寮分校,以致失修,乃由居民陳克己,張登邦兩氏捐資並就本轄內六保(溪洲仔保、水車保、後埔仔保、社寮保、過坑仔保、山腳保)募款第四次擴建,於大正十四年三月(1925)始告竣工。
民國八十八年台灣遽遭百年僅見災難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達芮氏規模七點三級餘震連綿數月萬餘次,武德宮主體及敬聖亭古蹟同遭其害,總體大環境亟待整建,管理委員會成員火速於同年十月廿四日展開搶修。挹注龐大修繕經費,乃得以順利分三階段竣工,聖王前殿於同年農曆十二月六日安座,觀音後殿則於八十九年農曆九月九日安座,於是輪奐頓復舊觀,忝為全省受災大廟整建最快速者,另廟外設施亦於九十年九月廿一日配合縣政府復建敬聖亭古蹟同時完工。本次整建總工程費達六百一十九萬元,捐資人次計一千二百餘人,收款達二百八十萬元,不足之數悉由武德宮歷年結餘款支付,此皆仰賴聖王公之顯祐及眾善信之相贊。
武德宮在清朝時期稱做水沙連聖王廟、沙連保聖王廟、社寮聖王廟;日據大正十四年時,冠上"北中宮",全名為:社寮(北中宮)開漳聖王廟。 民國六十四年易名為"武德宮",全名:社寮(武德宮)開漳聖王廟。
社寮 武德宮
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一段1738號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