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修道,就是在和自己的魔障做鬥爭!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世人也越來越熱衷於宗教和修行。尤其是面對日益增大的社會壓力,人們都渴望尋找到一片心靈的凈土,希望找到支撐人生的信念。與世事繁華相對照,道人的生活看似清淡,但在面對雲捲雲舒的時候,卻始終能夠保持一份去留無意的心。這,大約便是修行要達到的境界。
道家修行,必然強調以什麼樣的心,去面對人生的所有際遇。再反觀世人眼中的修行,卻早已經變了味道。人們蜂湧進深山老林,只為了緬懷一下曾經的隱者;人們擠破頭去學琴棋書畫,大多人都只不過附庸風雅;人們強調通達天人宇宙的修鍊,又總是被魔頭騙取了信仰。再論及放生祈福、論及丹道同修、論及邪靈附體……如此「無量功德」等等,看似都是信仰驅使下的善念善行,然而最後總是被黑心人的貓膩捉弄,使眾多無知的徒眾成為利益的羔羊。這其中,不論是因為對修行的理解出現偏差,還是被人矇騙而誤入歧途,其實都是沒有讀懂修行二字的真義,是被自我生出的魔障困擾了情智。
須知道,信仰並不是值得拿出來炫耀的資本。道經中說,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此經年之劫,便是在歷盡魔障,以求澄清身內迷雲,見得心中星朗月明。祖師又曰「澄心去欲」,心生之慾念,就是人們的最大魔障。
修行本要歸於性命二字,想要實現真正的修持,就要先從生活中做減法,使自己從一個複雜的社會人轉變成為簡單與純一修行者。這份減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去是非之念
對一位淡看世間變化的修真者而言,凡塵中的紛紛擾擾無非只是名利兩個字在作祟。因為有所貪著,就難免起爭鬥、生兩舌、論是非。這正是修行路上的首要魔障。
細看眾生百相,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其實並不是用三兩句話就可以界定的,然而我們卻總是受著輿論的牽引,積極投身於各種各樣的網路罵戰中,對一切不合於自己價值觀的事物進行道德上的評判。網路給予所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權利,卻也蒙蔽了你我從基本事實出發的眼睛。你以為的是與非,或許正是他人眼中的非與是。如此吵吵鬧鬧無休止,又何來修行一靜心呢?
與其花費氣力去評價別人的是非,不若勤于思考自己的德行。常從悔中悟,才可使三省的過程具備價值和意義。眼見的是他人,歸根的還是自我。
其次,要去分別之心
世間人人都在修行,各自法門不同而已。若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修行人來高看一等,卻又把芸芸眾認作成愛河苦海中的受難者,這便是對修行有了分別與高下的對待。道生天地萬物,從不曾製作出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不同的人們又怎麼能用同樣的法門去修證呢?
人們之所以會對不同於自我的存在產生分別,仍然基於是非的觀念,並且立足於自以為是的思想之中。於是你和我的方式是否一樣,就可以想當然推論出你的對錯。莊子說,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不過是人們自我的價值判斷。莫起分別,是在告訴人們修行並不會使某個人變得崇高,只會使他從此更加和光同塵。人生的終極意義也不在於享受物質的豐沛,而是要去洞明「我」何以生死的大命題。萬物生本相同、死亦無別,既然同歸於大道,又何必在乎不盡相同的過程呢?
再次,還要去執念之妄
或談是非、分別,或談真假、高低,所有評判一個人修行境界的辭彙,其實都是自我生了一場執念。在這場執念的屏障中,我們看不到他人修證的努力和結果,一味沉迷在自己的小道中,如同那隻坐井觀天的青蛙,自我滿足地悠遊,卻已隔絕了與天地間大美真境的溝通。
一念入天堂,一念歸地府。所有執念,本都是自己的魔障。你判斷了他人的是非對錯、界定了他人的等級差別的同時,是否知道冥冥中早有神人記錄了你自己身心意上的罪與罰。每當生起執念,根本還是源於你的心中永遠都有一個「我」字,凡事皆出於我認為、我覺得、在我看來……而這個我,此時也僅僅只能代表你從過往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感知,也僅僅適合於當下的你,它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修行要參悟的真理,是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不論施予何種對象,它都可以成為最高的指導。唯有破除執念的魔障,使修行超越了「我」的局限,進而上升到萬物的高度,才是對真常之道的正確打開方式。
世人因是非而會產生分別,因分別又容易出現執念,如此等人總是難悟真道。修行需要的不是論資排輩,而是需要同修路上的每一個人互為鏡鑒,一起臻達明理明心的道果。而在真正悟道後,其實又發現,原來大道本是無為,這一場使心用心的過程,最後則要全部放開,使人人各還本性自然。當如此時,修行既無,魔障也既無矣。
(道學)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