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4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池三山」的道教園林景觀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7-22 00:56: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池三山」的道教園林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水平,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


中國的造園藝術,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其中「一池三山」,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淵源。今天,跟著古建中國一起來看看。

「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常見的園林模式,在中國園林發展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中國古典園林最講究築山理水,山石景構築了園林景觀的骨架和基礎,而水景是園林的脈絡。

一池三山由寬闊的水景鋪陳,湖上矗立三座小島,島上建築景觀各有形態,佈局不僅豐富湖面層次,打破人們單調的視線,所以逐漸成為經典,為歷代山水園林所用。

「一池三山」源於中國的道家思想,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而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承襲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為宗,強調無為,「天為而無不為的道」。道家的自然觀影響到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師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一池指太液池,象徵東海,三山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這體現了人們嚮往長生、祈願基業永久。

於是,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並於以後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歷代皇宮建制格局

自秦漢起,「一池三山」大水面格局就注入到中國園林的血脈,傳承兩千年有餘。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但夢想破滅,退而求其次,營造了一處仙境——阿房宮,來慰藉一下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


阿房宮內建有園林「蘭池宮」,並在長安引渭水為池,在其中堆築了三島,用來模擬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滿足他長生不老,永坐王位的願望。然而,阿房宮幾乎無跡可尋了。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東方蓬萊神話,海外三仙山的流傳,歷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動的興起,致使「蓬萊」二字成為「仙境」的代名詞,帝王對於「永生」的追求從不停止。

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築島。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在宮中開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築三座島嶼,並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太液池用自然山水的形式來表現人間的仙境,不僅穿沼引水為池,如「滄海之湯湯」,池中有山,水光山色,構成海中有神山的仙境,又有龜魚雕刻添景。池邊長滿了水生植物,生機盎然,彰顯了造園的藝術性。

由此可見,太液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


從此以後,「一池三山」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佈局方式,為後世造園活動中掇山理水的範例。

北魏洛陽華林園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萊山,上建仙人館。隋煬帝楊廣於洛陽建西苑。北宋徽宗趙估在汴京城郊營造壽山良岳,立蓬壺於曲江池中。

南宋高宗也在臨安德壽宮中鑿池注水,疊石為山,坐對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滅宋,遷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萊山上建廣寒宮。

元大內御苑太液池中三島布列,由北至南分別為萬歲山、圓抵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後遷至北京,以元大都為基礎重建北京城。

將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擴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並以此做為主要御苑,稱為「西苑」。西苑改萬歲山為瓊華島,改圓抵為半島,並與屏山相連。

用磚砌成城牆,建成一座團城,與紫禁城隔牆相望在西苑的南部開鑿南海,將水面擴大,並在南海中堆築了一個大島「南台」,從而構成了瓊華島、團城和南台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追本溯源兩千年,對於「一池三山」格局的營造與豐富,不曾停息。


園林代表

北京頤和園,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作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漪園將一個大水面昆明湖用築堤的辦法分成三個小水面西湖、養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一島,形成湖、堤、島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頤和園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一一知春島、小西伶和鳳凰墩,三個小島都各有千秋,真正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

蘇州拙政園,中國古代民間園林中也多有在園中鑿池、並在池中佈置三島,以象徵仙山。蘇州拙政園,原是一片積水瀰漫的窪地。水池東北角的「小蓬萊」島,飛建園時因勢利導,浚沼成池,環以林木,建成一個以水為主的風景園。


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五分之三,水面中三島布列,起到了分割水面,豐富景觀的作用,形成了山因水活,水隨山轉之意境,頗有清幽、開朗、明靜的自然山林風味。

至遠香堂向北眺望,只見一池碧水中有東、西二島,東島上有待霜亭,輕巧若飛,藏而不露,取唐代詩人韋應物「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意為名。拙政園中除東、西二島外,西園的北半部池水中也抱有一島,島上有與誰同坐軒、浮翠閣、笠亭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致豐富多彩。

杭州西湖,暢遊於美麗的西子湖畔,仍然可尋到「一池三山」的影子。遼闊的外湖西部三島鼎足而立,南面最大的為三潭印月「小贏洲」,中間的為湖心亭,最北為阮公墩。

三潭印月水域由橋堤分隔成四大塊,呈「田」字形,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猶如仙山瓊島,故稱「小瀛洲」。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環島皆水,古人稱之為「太虛一點」。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18 05:5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