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叢林道場
佛陀禪師,又名跋陀,北魏天竺人。他崇尚靜修,注重止觀,曾與六名道友共同修習禪定,唯獨他一人未證得道果,可是無論他如何苦修,仍然徒勞無功。道友對他說:「修道須藉助機緣,機緣一到,自然有成,不需執意苦求。你於漢地有甚深機緣,所度的弟子,將會對漢地佛教產生巨大影響。」於是他遊歷西域諸國,最後來到中國北魏時期的都城恆安(今山西大同),終於在此地證得道果。
當時,北魏孝文帝相當禮敬佛法,跋陀因精於禪法,孝文帝特地設立禪林,讓他引領徒眾禪修。帝都遷到洛陽後,文帝又設立靜院讓他居住。因洛陽城繁華興盛,人口喧囂,跋陀只好往幽靜的嵩山閉關,文帝因而在嵩山山脈東的少室山,敕建禪院(今少林寺),建翻經堂,請其住持,從事譯經工作。
此後,四方學僧紛紛聞名而來,參學者常達數百人之多。跋陀曾告訴徒眾:「此少林寺特別有護法神祇護佑,一經建立之後,將歷久不衰。」其後來嵩山參訪的人更多,少林寺也日愈昌盛,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
跋陀曾到洛陽弘法度僧,看見一位十二歲的小孩,站在高牆上反踢毽子五百下,非常驚奇,說道:「這小孩毽子踢得這麼好,若能修學佛法,必然出類拔萃。」便用拐杖敲了敲頭,小孩因而叫了起來,聲音宏亮清脆,跋陀一聽知道是佛門龍象,於是接引他學佛,此即慧光,是地論宗南道派的祖師。
釋初參曰:叢林道場是修學佛道的所在,負有傳法接眾的使命。河南嵩山少林寺歷史悠久,名揚中外,雖歷經各朝代的興衰、戰火的摧殘、法難的毀壞,佛教仍能屹立不衰,法輪常轉,僧信四眾雲集,龍象輩出。若不是這些祖師大德的發心立願及高風亮節的行誼,感得龍天佑護,哪能弘傳佛法,接引無數眾生。佛教的大業,是難於開創及守成不易的。時下道場的經營,更是要世代交替,才能順利傳承,所以,必當謹慎思量!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