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比賽茶好嗎?帶你破解比賽茶天價迷思
許多老行家都會特別關注,每年各鄉鎮的農會、合作社、產銷班、茶商工會等所舉辦的比賽茶競賽。有的買家相信比賽茶的品質,除了送禮覺得十分有面子,也值得買來收藏;有的人則基於好奇心想要買來品飲試試,畢竟斤斤兩兩要價不斐;更有的人不相信那些獲選的茶值得那麼高的價錢。關於比賽茶的種種與迷思,用客觀的角度,想和大家一起反思,了解比賽茶的制度優缺與其帶來的效應又是如何。
關於比賽茶
比賽茶顧名思義,即是經過專業評審挑選出當年度色香味皆一等一的優良茶,不同鄉鎮、不同單位、不同茶農、不同茶品之間的評比,獲選出的茶品也依分數有等級之分,採特等獎1名、頭等獎10名、貳等獎與參等獎各若干名,而入圍的茶以金梅花為記,分為三朵梅花、二朵梅花等分級包裝。
通常獲選的茶當下即有買家選購而走,也有零星販售,但也都價格不低,更時有所聞一台斤600克要價幾十萬元。於是自從有比賽的機制,來自各個茶園,每年參加的茶農、茶商從來沒有減少過,也因參賽的茶品獲獎後也能賣出好價錢,其中衍生出的問題也引起許多人的討論與注意。
比賽茶制度的優點
透過比賽茶的辦理,能建立茶葉品質的分級制度。因為在比賽中獲得好名次,就會有不錯的利潤,此舉除了能幫助靠天吃飯的茶農,有額外的利潤保障;更能刺激茶農加強茶園管理、原料挑選,也能精進製茶及焙茶技術,進而提升整個台灣茶葉品質。比賽茶的評選及誕生過程是由茶業改良場招集而成,經過專家評鑑後,獲選的茶葉分級銷售,能保障茶葉品質,也讓消費者每年有新的選擇。
比賽茶制度的缺點
口味會隨著時代轉變,若有幸獲選為比賽茶,但卻不是買家心中所期待的香氣與滋味,可能隨即轉賣,或以得過獎的頭銜送給親朋好友。畢竟比賽茶只是少數人的集合品味,主審若特別著重於茶的某個特點,也可以說是主觀意識特別重而有所偏頗,若因如此,參賽的茶農則開始細心揣摩工藝,為符合某個個性鮮明的評審的心中標準,進而研究、改良,增加自己獲獎機會,只為上述提及的——獲選即能賣個好價錢。但是,依照這種風向而參賽的茶農不少,一樣品質的茶品也未必能年年獲獎。更有新聞媒體指出,某年度的比賽茶得主茶品,竟然非純正的台灣茶,這種浮上版面的玩笑也徹底讓消費者懷疑,比賽茶評審們的衡量能力與制度,這當中的標準模糊,沒有明確的評斷制度,往往流於不公,或甚至被戲稱靠運氣的成分因素異常高,若拿低價茶混充也能入圍,那豈不是引起價值間的大亂。
比賽茶價格迷思
比賽茶的制度有好有壞,很難以一定的角度去評斷。但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比賽茶的制度如何變得更好。也許評選時可以更公開透明,或評斷的標準可以更一致、具體化、口味穩定等,關於培養茶葉評鑑能力的計畫有無落實、評審制度穩定與否、或能培養更多新進評審。招募新進年輕評審的優點,除了味覺較敏銳與體力較好之外,讓評分時也能有更多交流,也容易更為客觀,如此才能讓台灣茶的口味與品質年年穩定,繼續在國際上擄獲愛茶之人的心。關於比賽茶,有機會可以買來試試,若覺得太貴又擔心品質不靠普,和熟悉的茶行或茶葉品牌商購買,也是另一種的選擇。喝茶從來都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茶的品質好壞,無分價格與獎項,若能得自己喜愛,享受一刻悠閒,不管哪個茶品都遠勝於旁人的標準。
畢竟自己愛的,自己最知道!
(清友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