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0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11-11 03:38: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

讀道經,是要學祖師言行。能把每一部所讀過的道經都昇華成具體的修道功行,才不枉費了光陰滋養和大道生化的恩情。

凡是奉道者,身心都要皈依“道經師三寶”。《太上玄門皈依科儀》中提到:“夫此三寶者,乃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柢。”修道學的是神仙之法,歷代仙真祖師各有成道之路,後學者若想要參悟其中一二,必須要從經典入手。

只有參悟祖師垂訓,才可證得自身修行路。經中有雲:“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皈依三十六部尊經,是修道者明道德之體、感師真之恩的依憑所在,由此,也就特別強調讀經、學經、用經和證經的多重意義和作用。


一、讀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
初學道者,讀經是明道的前提。理清每段經文、每個密咒的文字含義,這是讀經典的第一步。朱子在談論讀如何經典的時候提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讀經典,並非我們普通意義上所講的讀書之“讀”,最重要之處在于要把經書上的祖師之言讀到自己心中,內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領悟。

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經典,道教的經典又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體驗的。只通過參悟經中之語尚不足以證得大道,更需要親自去踐行經典中已經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徑。所以讀道教的經典,就需要超越“心到”層面,使經典的作用落在更具有指導性的層面上,這才能讓“讀經”這一活動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修道方式。


二、讀經典五階段

在提到如何讀經典時,曾提出過“參、悟、體、行、證”的五層境界,把讀經典、學經典分為五個具體可行的不同階段:

1、“參”
“參”字在這裡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參透經典本身的主旨意思,這是讀經的最基本,如讀《太上感應篇》時提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是全篇文章的點題,如果能參到這一層意思,也就無須耗費更多精神在餘篇所講的善惡報應的內容上了。參,是要求讀經典之人能夠提煉出經文的主旨,而不是去囫圇吞棗地全面接受,不分主次地閱讀只能是空耗神形。
與此同時,“參”字還具有參拜的意思。經雲:“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咒之為咒,乃古仙之妙法。誦之誠者則經明;行之篤者則法驗。”因為經典中含有諸多天尊名號、修行密法、寶誥靈咒……平時持誦經典就等於在禮拜天尊、修持道法。道教中也有修持某部經典的傳統,如王常月祖師曾夜夜誦持《北斗經》而感應鬥姥下降。鑒於此,讀經之前要先拜經。
每一本經文都是“經寶”,是足以為修行者指點迷津的法門,只有虔誠禮拜、虔心誦讀,才能得到高真感應,讀之才會愈加靈驗。正如《清靜經》所雲:“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2、“悟”
玄門聖典《道德經》有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語點明了道教經典的一個最大特點,即“玄”。
道教的教理教義是具有哲理性和隱喻性的,如“有無無有色空均”“相配龍虎生雷電”等隱語,道教經文中經常會出現此類玄妙之處,此時單純從文字上下功夫,最多只能解讀到最表層的含義,卻難以體會到背後的深遠意義。
讀經典需要“悟”,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悟透祖師留下的字字珠璣。因為此,修道便特別講求“慧根”。不同慧根的人讀同一部經典,從中悟出的內容也一定大不相同。
歸其根本,正如張伯端祖師在《悟真篇》中提到:“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此便是大要。


3、“體”
道教講求修煉,從最早的神仙方術,到外丹的燒制,再到內丹的煉養,道教所有的修仙密法都是和實踐密切相關的。
讀經的目的不僅在於讀,更在於學習祖師的密法心咒,為自己的修行作迷津之航。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每個人基於自身的情況不同,其修行之路也千差萬別。不同的人可以從同一句經文中體會到不同的含義,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修行階段去讀同一部經典也會產生不同的領悟。
所以讀經一定要講求“體”的意義,去用自身的實踐去證明從經中領悟到的法門是否適合。老君有言,“道者徳之體,德者道之用”,道有體有用,修道德者也講求內外的知行合一,只有體用不二,才能得真道之理。

4、“行”
修行講求的是且修且行,從行中去感知修的含義,從修中去指導下一階段的行的方向。讀經之理,也不外於此。讀經,讀的不是紙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後祖師所留下的行跡。既然已經參悟到經中之理,就需要用來指導自己修行,並從自我的行持中獲得更深一層的領悟。
道家修行特別強調雲遊參訪的過程,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中提到:“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之巇嶮高山,訪名師之不倦;度喧轟之運水,問道無厭。”這是在說雲遊參訪雖為行道之方,卻也不能舍內證之本。
行的意義在於十方求學,更在於能在十方遊歷中守得內心的清靜真一。儘管塵緣萬千,卻始終神形形神。能做到這一步,才可以說自己從經中所得來的內容得以驗證,得以內化為自己的道行和修持。

5、“證”
“功圓行滿,大道證盟。”祖天師立教時,所立教門稱之為“正一盟威之道”,所有入教者以五斗米為盟誓之約,身托天地水官,心寄萬物自然。
修道,不僅是和組織、神明訂立盟約,更是和自己的內心訂立盟約。如能做到以身來證道,這是上升到修道的高層次了,此時早已超越了“讀經”的概念的。在“證”的階段中,修道人是在用自己的修行過程去反證經典中提到的法門和途徑,並把自我的修持和成就留存下來,以供後來者有所借鑒。
修道的整個過程,是在返歸身心意的過程,即是在證明大道慈悲的過程。前有天師立教行化,後有邱祖以身止殺,正是因為有歷代祖師以自己的功行去證道,才可使大道種子不絕、香火綿延。讀經是在學習祖師行化,更要自我行持,從而把“讀”真正昇華到“證”的高度。

道經不同於世間之書,道教的每一本經典都承載著祖師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讀道經,是要學祖師言行。能把每一部所讀過的道經都昇華成具體的修道功行,才不枉費了光陰滋養和大道生化的恩情。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書在於造就完全的人格”,而修道,在於讓我們能回歸到內心的質樸。讀經,正是説明修道人達到此目標的終南捷徑。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像極了愛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8 07:5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