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5-21
- 最後登錄
- 2025-8-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59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925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廣州劃定828處歷史建築 1206處傳統風貌建築
波新聞 2022/12/25 08:22
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廣州日報報導,今年是中國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40週年,也是廣州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週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鄧堪強分享廣州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活化利用和名城保護的經驗和未來計劃。
廣州在2018年列入全中國首批10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目前,已劃定828處歷史建築、1206處傳統風貌建築。2020年,結合自身實際,在全國率先出台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實施辦法,並協助住建部制定印發國家行業標準歷史建築數字化技術標準,積極推廣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數字化智能化保護利用實踐。
鄧堪強透露,截至目前已完成815處、面積約223萬平方米的歷史建築三維數字化測繪建檔,完成828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
廣州的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建成時間跨度接近200年,最早為清中期,最晚到20世紀80年代末。
由於建設年代久遠,有大量建築的室內空間佈局、現狀使用功能和配套設施難以適應現代的生產生活需求,也制約了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的保護和發展。
鄧堪強表示,廣州在向未來、為人民、小切口的總基調下,2021年11月,廣州出台廣州市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給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在民生改善帶來更有力度的利好。意見提出,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
鄧堪強表示,下一階段廣州一是以大歷史的寬度充分挖掘廣州新時代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時代價值。堅持守正創新,既保護古代和近現代遺產,又保護當代重要建設成果。二是從制度層面創新探索活化利用的新模式。從惠民利民、鼓勵創新角度出發,在多功能使用、國有建築租期租金優惠、引入社會資本多方參與、建立獎補機制、優化金融服務體係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三是以全市高度共同探索名城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機融合有效路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