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茶樹育種流程介紹
育種是指利用農業技術改良作物的遺傳特性,以育成利用價值較現有品種更高的栽培品種。先創造遺傳變異,再選拔具優良性狀的個體,最後固定優良性狀及繁殖後裔,即可獲得優良的品種。
茶樹為異交植物,選擇優良的茶樹種原作為親本進行雜交育種,由現有種原基因庫(本地種原、外地種原、野生種)選取適當親本,藉由雜交過程創造遺傳變異,經過長時間育種程序選拔與區域試驗,證實其生產力與品質均有經濟栽培價值,方能選育為新品種,再加以扦插繁殖推廣。
上述茶樹雜交種子播種後之實生苗,須經過四個階段選拔淘汰及性狀檢定後,才提出審查命名。這四個階段之名稱與選拔重點如下:
一、茶苗初步選拔(苗圃)
雜交後於隔年果實成熟後,採收新鮮果實取出種子隨即播種,發芽後注意茶苗之培育。移植前先調查生長勢,淘汰弱勢茶苗後,定植於單株選拔圃。
二、單株選拔(單株選拔圃)
1.單株選拔主要針對育種獲得的雜交後裔或變異個體進行評估,選拔符合育種目標的優良單株。
2.單株選拔圃除定植新個體外,人工雜交族群需種植兩親本及對照品種。
3.幼木期調查所有單株萌芽期、生長勢及同一雜交組合之成活率,並進行初步篩選;定植 4~6 年,對於入選的單株每年調查萌芽期、單株產量、生長勢,並進行製茶試驗及感官品評。
三、品系比較試驗(品系比較試驗圃)
1.品系比較試驗利用單株選拔獲得的優良單株,經過無性繁殖後,再與對照品種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比較評估試驗。
2.每個試驗品系加對照品種在田區需採用隨機排列方式,單行定植,每行 10 株,3~5 重複,行距 1.5 m,株距 0.5 m。
3.幼木期調查萌芽期、芽色、茸毛密度、生長勢及同一品系成活率;定植 4~6 年,每年調查茶芽、茶樹特性,並分析茶葉化學成分(總兒茶素、咖啡因、總游離胺基酸、目標化學成分),並進行製茶試驗及感官品評。
四、區域試驗(總場及各分場區域試驗圃)
1.區域試驗為將新品系種植於各主要茶區,並調查生育及病蟲害情形,以評估未來推廣種植的區域。
2.優良品系及對照品種在田區採用隨機排列方式,單行定植,每行 10 株,3~5 重複,行距 1.5 m,株距 0.5 m。
3.試驗地區以本場(埔心)、文山分場(石碇)、臺東分場(鹿野)、魚池分場(魚池)為區域試驗地,以手採及機採採摘。
4.選拔出表現最優異具有經濟生產價值的品系,方可申請命名。
五、品種命名及品種權申請
品種命名及品種權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申請,由農糧署召集植物品種審議委員會,經委員同意及確認對照品種後,進行為期兩年性狀檢定試驗,由檢定機關作成檢定報告書後,提經審議委員會審定新品種可區別性、一致性及穩定性之認定,同意後始獲得新品種權。
圖一、茶樹育種程序
圖二、農藝調查性狀與茶葉化學成分分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