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道教始祖李耳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9-23 01:30: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道教始祖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安徽渦陽,河南鹿邑互有爭論)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①東漢邊韶《老子銘》:「老子,姓李,字伯陽,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水經注》卷二三載:「渦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②東漢桓帝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說:「老子生於曲渦間。」曹丕《臨渦賦》提到了曲渦:「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③晉葛洪《神仙傳》載「(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統志載:「流星園,在亳州天靜宮南,碑云: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即此。元有聖母殿,遺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傳老子在此關點化了函谷關總兵尹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台。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去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

老聃長壽,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弔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乎?不合於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道教稱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現在很多學者都採用第一種說法,認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可見: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


史籍記載

西漢劉向《列仙傳》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 」

皇甫謐《高士傳》謂:老子陳國人。

孔穎達《禮記曾子問疏》引《史記》謂:老子陳國人。

陸德明《老子音義》曰:「老子,《史記》又云:陳國相厲鄉人也。」

《莊子天運篇》釋文引司馬彪《莊子注》曰:老子為陳國人。

梁玉繩《史記志疑》云:「案:《四書釋地又續》曰:苦縣屬陳,老子生長時,地尚楚未有。陳滅於楚惠王,在 春秋獲麟後三年,孔子已卒,況老聃乎?《史》冠楚於苦縣上,以老子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傳》謂『楚苦縣人』,《隸釋》邊韶《老子銘》謂:楚相縣人。春秋之後,相縣虛荒,今屬苦,在賴鄉之東,渦水處其陽。』並仍《史》誤。而晉皇甫謐《高士傳》雲,陳人』。

陸氏《經典序錄》云:陳國苦縣厲鄉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篇》云:『老君生於陳國苦縣賴鄉渦水之陽九井西李下。』固未嘗誤。然《禮曾子問疏》引《史記》作陳國苦縣』,豈據別本乎?』《老子淺釋》:「老子他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李士澄《也談老子的誕生地》前言:「老子,即老聃,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辭海》(89年版)1391頁記載:「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圖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388頁)記載:「太清宮。傳為老子誕生地。東漢延熹八年(166)於此建老子廟,唐乾封元年(666)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簡明歷史詞典》:「老子,姓李名耳,字柏陽,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後漢郡國志:「苦春秋時曰相。邊韶老子碑:老子,楚相人也。

《宗教詞典》373頁:「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版241頁:據《史記•老子列傳》所說,《道德經》的著者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李耳。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蘭芳在《論老子哲學思想》中寫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國苦縣的厲鄉曲仁里人,生於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

(大道無名無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6 16:4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