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946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1],莫顯乎微[2]。故君子慎其獨也。
【注釋】
[1]見:通“現”,表現。隱:隱蔽,暗處。
[2]微:細事。
【翻譯】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小心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要知道,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得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別謹慎一個人獨居的時候。
【思想】
道德是心中的事情,不是裝裝樣子做給別人看的。所以,如果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忽視對自己心靈和行為的約束,就會逐漸滋長出大毛病來。“慎獨”強調的是,心中必須具有某種信念,這樣才能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說話做事也符合道德規範的要求,這可是一種非常崇高的境界。
【解讀】
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什麼?它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一種修養的境界,一種自律的精神,一種坦蕩的胸懷。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的道德自覺,按照正確的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信念、原則之事。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準。“慎獨”二字,其實還可以分開來講:“慎”是指小心、細心、謹慎,是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任的態度;“獨”並不是孤獨或者寂寞,而是有獨處而自足之意,是得道之後的超脫淡然。
《中庸》中說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國人重視道德,做事向來也講究以德服人。古人說德才兼備,德在才之前,可見有時候一個人的德行比才能更受人重視。在中國,人人都知道何為美德,但是對如何培養美德卻不甚瞭解。其實,修德的方法是孔子理論的一個重點,而“慎獨”則是眾多方法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著作,在開篇之初都不約而同地說到了“慎獨”。
很多人都認為,道德高尚與否體現在能被大家看得見的地方,在外在的待人接物中做到克己待人就是高尚的君子。殊不知,大家都能看見的,只是表面的東西。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自己獨處之時,對內心的想法感知得最明顯。幽暗細微之事,雖然形跡未被人窺探到,然而意念微動之時是否合乎道德,才是最應該注意的。也就是說,要做到慎獨,必須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下工夫,這才是慎獨的本意。往聖先賢講慎獨,不是著眼于外在的功利目的,而是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
慎獨絕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做樣子而已。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那是假道學。一個人平時內心充滿骯髒的想法,而外表總喜歡裝出一副高尚的樣子;或者作了不少損人利己的壞事,卻在外人面前試圖掩飾。這樣做,不是提高自己的形象和修養,而是偽裝和欺騙,是人性的迷失和靈魂的墮落。真正的修養,是表裡如一,是任何時候不加偽飾的真誠和坦然,是問心無愧的安詳和平靜。這樣的神態氣度都來自內在修養,來自慎獨。得道的君子即使獨處靜室,沒有人在身邊,他的言行舉止也是謹慎的,目之所見,耳之所聞,戒慎戒懼,不敢有絲毫懈怠。明代學者徐溥為了敦促自己修身進德,便找來兩個瓶子放在書桌上。每起一善念或做一件好事,就在左邊瓶子裡放一顆黃豆,每起一惡念或做一件不好的事,就在右邊瓶中放一粒黑豆。開始的時候,黑豆多黃豆少。見此情景,他便積極反省,對自己提高要求。
過了兩個月,黑豆黃豆的數量開始接近,他便更加嚴厲督責自己。半年以後,黃豆大大多於黑豆。就這樣,徐溥通過嚴格自我的約束,不斷完善品行,提高自己道德水準。徐溥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慎獨”。
慎獨的精義,在於一個“誠”字。誠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根本。不但身在眾人之間,要真誠待人,而且自己獨處靜室之時,也要誠於自己的內心,不停地反思自己,改正錯誤,培養向善的執著力量。
誠于人者,清白無礙;誠於心者,問心無愧,可直面天地鬼神。誠于心,形於外,這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慎獨。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