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比人,氣死人
人人都會比較,所以不用害怕競爭!但我們要特別留意那些明明就在競爭,處處都在比較,卻還要假裝沒在比較的環境。
人比人,氣死人
同學之間會比較、三姑六婆愛比較,就連在線上,網友們也都在比較。
最近有好幾個學術研究顯示:使用社群網路容易讓人變得不快樂。光是每天上臉書,就足以讓使用者的心情明顯變差。
為什麼呢?社群網路讓我們知道朋友在做什麼,但一般人公開分享的大多是生活的美好。在臉書上,大家看起來都很有面子。當我們看不到朋友的煩惱,只看得到他們的光鮮亮麗,不免會覺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我們給他們按讚,但反觀自己,卻又覺得憂傷。社群網路就像是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同學會,充滿了「不公開」的競爭,又只能給彼此大拇指。
但同時,也有一些研究發現:使用社群網路會讓人更快樂。
這個差別很可能來自於使用的方法:當人與網友有所互動(例如給對方留言或收到對方的回覆,傳圖文短訊交流時),使用者的心情大致是快樂的。但當人只是被動的「爬文」,而沒有互動的時候,那種快樂感則會迅速消失。
結論是:人人都會比較,所以不用害怕競爭!但我們要特別留意那些明明就在競爭,處處都在比較,卻還要假裝沒在比較的環境。
公開的對手就是對手,可以坦蕩蕩面對,但當檯面上的隊友卻是檯面下的對手,就要格外小心了!
不要討厭嫉妒你的人,
但請尊重他們的嫉妒。
因為他們認為你比他們更好。
—無名氏
面對暗自比較的環境
人在比較心態下很容易樹立假想敵。有嫉妒心的小人,通常內心會這麼想:
「老天應該是公平的,但偏偏對我不公平。」
「在我面前炫耀,是刻意不給我面子。」
「我最痛恨被人瞧不起!」
一旦上了這種人的雷達,實在冤枉到家。你把對方當朋友,他卻把你當眼中釘。他對自己的強烈自卑感,反而會把你的善意視為敵意。當你在這種競爭環境中,千萬不要:
• 仗勢讓大家甘拜下風(因為小人內心不會服氣)
• 批評別人來建立自己的地位(因為小人會拿你的話當把柄)
• 擺出清高的姿態(這樣只會讓小人覺得你傲慢)
• 刻意與對方拉攏關係(正因為小人覺得與你相近,才會有那麼強的競爭心)
• 貶低自己,抬高對方(做得不好,只會讓別人感到虛偽)
• 露出不在乎的表情(你自認與世無爭,不表示別人不會跟你相爭)
但你可以這麼做:
• 提到自己曾經付出的代價:「當年我為了創業,不但把身體給搞壞,還差點賠上性命!」
• 分享過去失敗的經驗和從中獲得的教訓(光講自己失敗的經驗還不夠,重點是要透過這些故事,說出你因挫折而獲得的學習)
• 把物質方面的比較,轉移到非物質的比較(例如當對方羨慕你的財富,你可以說自己欣賞的是另一個朋友的生活精神:「強尼雖然是月光族,但他實在很會自助旅遊!」)
• 說出自己因為欣賞某個人,而要改進自己的行動(「看Tina的身材這麼好,我現在也開始一週運動三次了!」)
這個概念在心理學叫做modeling,當然不是走伸展臺,而是透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傳達比較良性的價值觀和思想。
在這種環境裡,你要不吝說出別人的好,但吝於批評指教。
千萬不要用「交換八卦」來搏感情,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今天說出來的話,會多快傳到別人的耳朵裡。相信我,只要你說出口,當事人遲早都會知道。
富蘭克林效果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美國建國以來最精明的政治家,見多識廣、博學多聞、朋友很多、但也不免有些敵人。他的自傳中就提到這麼一個故事:某天,有名男士在立法院發表了一段演說,對富蘭克林頗有微詞。富蘭克林從來沒跟這個人交涉過,被他數落一番覺得莫名奇妙。而且這個人很有勢力,想必是個厲害的對手!
於是富蘭克林寫了一封信給這位男士,對立法院的演說隻字不提,倒是要求跟他借閱一本書,信中寫到:「這本書非常稀有,打聽之下只有您有蒐藏!」當時擁有書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富蘭克林身為費城最有名的讀書人,竟然也沒看過這本書,讓這位男士覺得很有面子。於是他把書借給了富蘭克林,而富蘭克林還書時也寫了一封很客氣的謝函。後來兩人在立法院相遇,這名男士竟然主動開始跟富蘭克林交談,兩人從此頻繁來往,建立了很深的友誼。
這就是所謂的「富蘭克林效果」:要一個人開始喜歡你,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這是一個很妙的心理現象。我們往往認為喜歡別人才會幫助別人,但其實好感也是因為幫忙而產生的。當我們有所付出並獲得對方的感謝時,也會因此更喜歡對方。
要建立好感,你可以客氣的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例如:
「我聽說你對紅酒很有研究,最近要為長輩慶生,可以請教你如何挑選波爾多嗎?」
「我知道你對孩子的教育很有心得。最近我的小孩功課壓力很大,請問要怎麼跟他溝通呢?」
一般來說,跟對方的經驗或專長有關的要求,會比較容易獲得正面的回應。記得感謝對方的協助,並回贈一個小心意或寫張謝卡。
富蘭克林效果也可以用來改善環境中的比較心態。我們可以透過技巧性的要求,讓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個別長才,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所貢獻。
如果「錢」是唯一的比較基礎,富有的人永遠會占上風,但是如果能讓其他人提供知識、創意、好感等無形資源,並從中獲得大家的肯定,就有機會創造更多元尊重的環境。
名利的比較一定會有,因為這是人的本性。但一個環境如果也能重視精神價值,會比一個只用物質和權位做比較的環境健康許多。
作家大衛.藍西(Dave Ramsey)曾說過:「(不要)用你不夠的錢,來買你不需要的東西,只為了跟你不喜歡的人炫耀。」不要為了這種比較而偽裝自己,因為你會變得愈來愈不像自己。
我們假裝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We are what we pretend to be,
so we must be careful about what we pretend to be.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
《Get Lucky! 助你好運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