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如果你總認為是自己的錯
習慣性的自我譴責有時雖然是源於外在因素,但也會受內在性格所影響。有些人即使沒受到來自他人的批評,也經常深切自責。所謂的歉疚感,是指在有傷害到他人的可能性時,不由自主地感到痛苦。然而,這種歉疚感也有個體差異。有些人很容易感到內疚,有些人則比較不會自責。
有些人即使別人根本沒說什麼,也還是會不斷自我檢討,想著「我要是傷害了某人該怎麼辦?」或「是因為我嗎?」,經常自責不已;然而,也有些人就算傷害到他人,也還是會覺得「沒關係,反正沒人看到」或「這種事本來就有可能發生嘛」,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
歉疚感與傷害他人情感或造成客觀性的傷害有關,是一種以他人的存在為優先考量的情感,因此與感謝、愛等等一樣被歸類為社會性情感。歉疚感與儘可能不想傷害他人,在犯錯後知道反省也有關連,在一般情況下會發揮正面的影響。但問題是如果過度內疚,則會產生副作用。
當遭遇困難或缺乏自信時,人們通常會尋求周遭其他人的協助。那些善於運用實際協助或情感支持等各種社會支持的人,與不擅此道者相比,似乎更能快速脫離困境。
舉例來說,在失業後善於利用社會支持的人,往往比不會利用者更能迅速再度就業。在罹患重大疾病時,他們的癒後情況也會較為良好,在承受壓力的狀況下,也較不會出現依賴酒精等來解決適應不良的情形。
然而,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指出,經常感到歉疚的人,比不會感到歉疚的人更少尋求社會支持。因為他們擔心自身的不足之處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擔心讓別人失望。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執行艱鉅的任務,並告訴他們可以獨自進行,但也可以與專業人士合作。換句話說,參與者能夠選擇單獨執行困難任務,或是接受某人的協助一起進行。結果顯示,較不易歉疚者對完成任務沒信心時,會試圖向別人尋求協助。相反地,易歉疚者在愈沒信心時,愈傾向於不尋求協助。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查看同伴的個人資料,並讓他們選擇要跟什麼樣的人一起執行任務。結果顯示,不易歉疚者傾向於選擇能力強的同伴,而易歉疚者在愈沒信心時,愈會選擇能力較低的同伴。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他們擔心,如果選擇能力比自己強的同伴,可能會扯對方後腿,或讓對方感到失望,因此會做出違反自身利益的決定。
研究人員同時指出,相對於不易歉疚者,易歉疚者會有在團隊中更努力工作,且交出更好成果的傾向,但卻會有想避免與能力強的人一起工作的傾向,這降低了他們成為別人的好伙伴,或是遇到好伙伴的可能性。此外,即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成為領導者,也還是有不喜承擔重責大任的傾向,最終可能會錯過成為領導者的機會。
本文摘自《這樣的我,也是不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