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4-1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48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78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被吞下肚讀鰻魚從魚鰓縫隙中溜走。(圖擷取自Nagasaki University專頁)
日本鰻魚(Anguilla japonica)在遭掠食者吞噬後,竟然能夠成功逃脫!長崎大學(Nagasaki University)的科學家利用X光影片揭示了這個驚人的逃生策略:鰻魚能夠從掠食魚的鰓部倒退滑出,重新獲得自由。
據澳洲科學媒體《Science Alert》報導,研究團隊早前觀察到,幼鰻(elvers)會從黑斑狗魚(Odontobutis obscura)的鰓部鑽出。為了更深入了解這種逃生機制,科學家設計了一項實驗,使用X光技術追蹤鰻魚在被吞食後的行動過程。他們為實驗室培育的幼鰻注射硫酸鋇(barium sulfate),讓鰻魚在X光影像中顯得清晰可見,並將牠們放入裝有黑斑狗魚的水箱中,記錄掠食者和獵物之間的互動。
在32隻被黑斑狗魚捕獲的鰻魚中,有13隻成功找到通往鰓部的路徑,其中9隻最終逃脫。X光影片顯示,這些鰻魚在被完全吞下後,會扭動身體,以尾巴先行的方式逆行至食道,最終從鰓部鑽出,這種逃脫過程令研究人員感到相當震驚。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原以為鰻魚會直接從掠食者的口部逃到鰓部,但實際上目睹牠們從胃部逆行逃生,讓我們感到意外。」那些未能逃脫的鰻魚依然在掠食者的胃中游動,試圖找到出口。平均來說,鰻魚在消化道內能活動約211秒,之後才會屈服於惡劣的消化環境。
主持研究讀長谷川悠羽與川端優輝表示:「這項發現讓我們了解到,鰻魚必須具備強壯的肌肉、耐受高酸性和缺氧環境的能力,以及細長光滑的體型,才能迅速逃離消化道。」
雖然並非每條鰻魚都能成功逃生,但這種逃生策略大幅提升了其生存機率。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從胃部逃生」的行為在動物界雖然罕見,但可能還有其他物種具備類似的能力,研究這些案例將有助於深入了解這種逃脫能力的關鍵特徵。
這項研究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為我們探討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生存競賽提供了新的視角,並開啟了生物學家探索未知生物行為的新大門。
資料來源 :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803467
|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