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88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管理] 自我只動腦,自信會動手做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14 01:15: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自我只動腦,自信會動手做


終日沉溺於苦思的人,除了一大堆想法之外,一無所有。也因此與現實脫節,一直活在假象中。─ 英國哲學家 艾倫.瓦特(Alan Watts)

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伙子霍爾頓.考爾菲德(Holden Caulfield)漫步在曼哈頓街頭,努力想融入這個世界。住在洛杉磯、年輕的阿圖羅.班迪尼(Arturo Bandini)為了成為大作家而離群索居。一九五年○代紐奧良的貴族賓克斯.鮑寜(Binx Bolling),絞盡腦汁想逃離生活中「瑣碎的日常」。

這些小說中的虛構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鎮日耽溺於苦思中。

在沙林傑(J. D. Salinger)的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霍爾頓在學校待不下,害怕長大,恨不得逃之夭夭。在約翰.芬提(John Fante)的《心塵奇緣》(Ask the Dust)中[《班迪尼四部曲》(Bandini Quartet)系列小說之一],年輕的作家不去「體驗」生活,反而是「從打字機的紙頁」看盡人生百態,想像自己的生活如詩、如小說、如新聞報導般波瀾壯闊,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在沃克.柏西(Walker Percy)的《影迷》(The Moviegoer)中,故事主角賓克斯看電影看上癮,嚮往銀幕上的理想人生,受不了自己令人厭煩的平庸日子。

根據小說去分析作者本人未免有失偏頗,但這些都是知名的自傳小說。只要一窺作家的真實人生,就可看清事實:沙林傑的確曾經自我耽溺、任性妄為,無法忍受世俗種種,因而離群索居,文思枯竭。鋒芒畢露、心神不定的約翰.芬提,受不了默默無聞,最後放棄寫小說,終日流連高爾夫球場及好萊塢酒吧。只有在罹患糖尿病瞎眼後,命危前夕,才重新執筆。而沃克.柏西則在不惑之年終於克服懶散惰性、度過存在危機後,第一本大作《影迷》才得以問世。

遺憾的是,不只是小說人物才會終日沉溺於苦思。兩千四百年前,柏拉圖就曾形容過有一種人「只會空想,沉醉其中」。顯然這種人早在古代就有,他們「妄想功成名就,卻從不深思熟慮、從長計議。自認為成功可期後,就忙著打理旁務,想著夢想達成後,要如何打點規劃,自我陶醉。原本就心性怠惰的他們,變得更加好逸惡勞。」

南北戰爭將軍喬治.麥克萊倫(George McClellan)可說是這類人的典範。所有偉大將軍的條件他一應俱全:西點軍校畢業生、戰功彪炳、專攻歷史、身世顯赫、受下屬愛載。因此才會被選為北部聯邦的將領。無能自大的將領不勝枚舉,但為何後來麥克萊倫還是成了史上最爛的聯邦將軍呢?

因為他沉溺於空想無法自拔。他對統領大軍的自己感到無比自豪,雖然他在籌劃軍隊作戰這方面很在行,然而一旦跳脫沙盤推演、實際領軍作戰,麻煩就來了。荒謬的是,他竟認為敵軍勢力正在不斷擴張(事實並非如此,他甚至曾比敵軍占上三倍優勢),還相信政治盟友企圖謀反叛亂(全是空穴來風),因此要贏得這場戰爭,就得想出完美戰略,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好一舉得勝(判斷錯誤)。對此他深信不疑,因而遲滯不前,什麼都不做,坐等其成長達數月之久。

麥克萊倫眼中只有自己,自命不凡,自以為已大獲全勝,拯救我方免於敵軍攻擊,並為此洋洋得意。當別人質疑他的美夢時,他就擺出一副不知天高地厚、認不清事實、自私自負的混蛋模樣,就連對上司也不例外。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但也表示:個性自大的他,絕不可能達成使命,在戰爭中取勝。

事後,一名曾駐點安坦溪、在麥克萊倫手下作戰的歷史學家做了總結:「他簡直是不可一世,除此之外沒別的字眼可以形容了。」世人常誤以為自我就代表自信,而「領袖」非具備自信不可,但其實適得其反。以麥克萊倫的例子來說,自我讓他喪失了領導能耐,連「必須實際動手做」這點都想不通。要不是成千上萬條人命因此犧牲,他不斷與良機擦身而過這事兒還挺可笑的。更慘的是,還被兩名忠誠寡言的南方人李(Lee)和石牆.傑克森(Stonewall Jackson)先下手為強,以寡敵眾,使得他兵敗如山倒。這就是將領自我沉溺、冥頑不靈的下場。而這種事也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小說家安.拉莫特(Anne Lamott)將自我作祟形容得相當精辟。她告誡年輕作家:「要是不當心點,你就會被垃圾電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大聲播放的歌曲洗腦。」右耳內不斷魔音傳腦,誇自己有多偉大特別、心胸開闊、天賦異稟、傑出優秀、知識淵博,卻不被理解,淪於卑微度日。左耳則播放著饒舌樂,自怨自哀,數落自己,責備自己為何一輩子都在重蹈覆轍、自我質疑,做什麼都不如意,感情也不順利,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無法無私愛人,毫無才華或灼見。諸如此類的話播個沒完。

任何人都可能落入這種狀態,尤其野心勃勃的人更是如此。年輕氣盛、胸懷大志的青年(或那些野心剛萌芽的人)難免會因急欲一展抱負而一頭熱,更何況現代人極力提倡要打造「個人品牌」、大力推銷自己。為了推銷自己,必須高談闊論,久而久之,就會分不清幻想和現實之間的區別。

最後不是因此麻痹,就是因是非不明而在職場上失足。這也是明明應該看得出是假情報,麥克萊倫卻總受誤導的原因。他以為打勝仗易如反掌,只要開打就能取勝,為此琢磨多時的他,卻看不出其中謬誤。

他跟我們沒什麼不同,同樣都會焦慮不安、充滿疑慮、無能為力、受盡折磨,有時還會有點瘋狂。這樣說來,我們就跟青少年沒什麼兩樣嘛!

心理學家大衛.艾肯(David Elkind)著名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最大的特徵是心中有「假想的觀眾」。例如,一週沒來上課的十三歲少年,深信全校都在他背後議論紛紛竊竊私語,因而羞愧得無地自容,但其實根本沒人注意到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少女們每天早上花上三小時在鏡子前搔首弄姿,彷彿要登台表演。因為她們相信隨時都有人在審視自己,才會如此耿耿於懷。

就連長大成人後,走在街上有時也不免受此妄想擺布。一戴上耳機,音樂便流洩而出。將大衣領口立起,便不自覺地感到自己很帥氣。會還沒開,我們就在腦中重播會議成功的情景。無論走到哪兒,群眾都會自動讓路。我們是無畏無懼的戰士,正要登上巔峰。

那就像電影片頭、小說場景一樣,比起那些不確定感、恐懼心、平庸感,這種感覺要令人覺得爽多了,所以我們才會與周遭的世界脫節,深陷腦中幻想無法自拔。那就是自我在作祟啊,寶貝。成功人士懂得自律,不讓自己被幻想牽著鼻子走。無視誘惑,以免落入自視甚高、受偏見蒙蔽的陷阱。儘管幾世代後的喬治.馬歇爾將軍,曾擔任跟麥克萊倫相同的職位,兩人的性格卻南轅北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馬歇爾不顧歷史學家及友人的請求,拒絕寫下日誌。他擔心原本靜思反省的時間,會因花在作戲和自我欺瞞上而荒廢。擔心自己會顧及聲譽和未來讀者,原本經過一番糾結後下的決斷,事後會反悔;擔心自己為保全顏面而思考扭曲。

不管是創辦科技公司,還是在企業力爭上游,努力要晉升高位,或瘋狂陷入愛情中,我們都難免被這些念頭影響。越有創造力的人,越容易迷失方向。

想像力是一種資產,但是當它如脫韁野馬馳騁時,就會很危險。此時得靠睿智來駕馭,否則興奮得昏頭轉向,又要如何精準預測未來、解讀情況?如何保持清醒?如何享受當下?如何發揮創意,而不與現實脫節?

頭腦清晰、活在當下需要勇氣。別光做白日夢,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就算不好過、尤其是不好過,也得撐住。將自己融入周遭的生活,盡情享受一切,適應一切的變化吧。

沒有人需要你去取悅。在萬千世界中,只有需要你去完成的工作、需要你去汲取的教訓。

《失控的自信》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 18:2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