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1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附《清靜經》全文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19 00:24: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附《清靜經》全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真人受之于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揮道君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

《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首先經中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的常寂真靜境界。最後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所以《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道教認為:“常清靜設教,導俗輔正,扶宗務化,民以歸根,使含真而抱一,體洽玄元,煉神合道,羽化飛仙,不為乖謬……乃至千真萬聖鹹不出於此矣。”《清靜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



一、人們煩惱是因為心不靜

《清靜經》經文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於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二、內觀心性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經雲:“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拓本 | 宋刻太上老君常清淨經碑墨拓本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遣除各種心念

了悟身心以致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將有形之物認為空幻,而且這種觀想出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于道,常清常靜。故經文雲:“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才可得入真道。

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到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並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四、注重心性修養

《清靜經》所講的內觀心性修養方法,在隋唐時極為流行。類似《清靜經》這樣短小精煉的經文還有許多。如《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太上玄都妙本清靜身心經》等。這些經文的思想義理及詞句都與《清靜經》基本相同。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養成為內丹性命雙修的一個方面,因此《清靜經》越發受到重視。唐末杜光庭之後,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淵、李道純、劉通微、王道淵等均為《清靜經》作注,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此經雖篇幅不長,但教人靜心清神、遣欲入靜、得性悟道,是道教修煉心性的重要經典,也是道士日常習誦功課之一。

太上老君,道教認為太上老君為“無上大道”的化身,常分身救世、教化世人。

常,指恒久、經常、常住。《易•繫辭》:“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常清靜經》:“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清靜,指意境不煩擾,清心寡欲,無為和靜,為修煉內丹的基本原則。《清和真人北游語錄》:“無為自得,是謂真清靜,聖賢與之也”。《真仙直指語錄》:“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道書或作清“淨”,與“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鑒,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雲: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 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附《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太上老君說清靜經 卷終



(龍虎法脈)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6 03:1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