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22|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咖啡常識] 咖啡與紅茶冷卻後的混濁現象:成因、結構差異與風味影響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謝絕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2-4 00:48: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咖啡與紅茶冷卻後的混濁現象:成因、結構差異與風味影響


咖啡冷卻後出現混濁的現象,與紅茶的「茶乳現象」雖然表現相似,但其背後的成因卻有顯著差異。茶乳現象,又稱為「冷後渾」,通常發生在紅茶冷卻後,由茶黃素與咖啡因的聚合反應形成細微的奈米顆粒,使茶湯呈現橙褐色的混濁外觀。而咖啡冷卻後的混濁主要與懸浮顆粒、油脂析出及酸性物質沉澱有關。當咖啡逐漸冷卻時,這些成分會逐漸形成更大的顆粒或聚合體,從而降低液體的透明度。儘管兩者都由溫度變化引發物質聚合,但具體的組成成分和物理性質的不同,最終導致了混濁表現和風味上的差異。

【相似之處】

1. 溫度變化引起物質聚合


紅茶茶乳現象:茶乳(也稱「冷後渾」)主要發生在紅茶冷卻後,茶黃素與咖啡因結合,形成奈米級的聚合物結構,這些奈米顆粒在液體中分散,導致紅茶看起來渾濁、呈現橙褐色。這種現象通常伴隨著溫度的快速下降,特別是在冷泡或製作冰茶的過程中。

咖啡混濁現象:咖啡放涼後的混濁則與咖啡中的懸浮顆粒、油脂析出和酸性物質的沉澱有關。當咖啡冷卻時,這些物質會形成更大的顆粒或聚合體,使咖啡失去原本的清澈感。

2. 主要由多酚類和膠體結構造成

紅茶茶乳的形成和茶黃素、多酚類及咖啡因的聚合有關,而咖啡中的多酚、蛋白質及油脂在冷卻後也容易發生聚合或分離,進而形成混濁現象。兩者都屬於「膠體結構」的變化,使得液體不再均勻,導致光線散射增加而看起來混濁。

3. 可逆性現象

當紅茶的茶乳現象消失時(溫度回升後),茶液會回復清澈,因為這些奈米顆粒會重新溶解或分散。

同樣地,咖啡放涼後形成的混濁物質在加熱時可能會重新溶解,恢復一定程度的清澈,但油脂析出和顆粒懸浮的情況更複雜,恢復效果可能不如茶乳現象明顯。

【不同之處】

1. 主要成分不同


茶乳現象的主角是「茶黃素(Theaflavin)」和咖啡因,它們在低溫下會聚合成奈米結構,使茶液變得渾濁不透明。這種現象主要存在於紅茶和部分濃度高的茶湯中。

咖啡混濁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懸浮顆粒(如研磨時的細粉)、油脂和酸性物質。這些成分在冷卻後因溫度變化和氧化反應,導致聚集和分離。

2. 混濁顆粒的大小和結構不同

茶乳中的顆粒大小較小(奈米級),顆粒的穩定性和表面結構較為均勻,因此在回溫後很容易重新分散或消失。

咖啡中的混濁物質通常大小更大(微米級),尤其是油脂或蛋白質類的聚合體,這些顆粒更難在溫度變化後重新分散,因此咖啡的混濁可能更難回復到初始的清澈狀態。

3. 對風味的影響

茶乳的形成可能帶來風味變化,茶湯變得更濃稠且口感更加飽滿,某些茶愛好者甚至特別欣賞冷後產生茶乳的茶。

而咖啡的混濁通常會使風味變得更加沉重,因為油脂和顆粒分離後可能會帶來苦澀或澀感,這通常不被視為好的風味表現。

【結論】

總的來說,咖啡冷卻後的混濁與紅茶的茶乳現象雖然在外觀上相似,但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卻截然不同。紅茶的茶乳由多酚與咖啡因形成的奈米結構所致,常被視為紅茶特有的風味特色。而咖啡的混濁則更多由懸浮顆粒、油脂析出和氧化作用造成,通常被認為是品質下降的標誌。理解這兩種現象的異同,有助於我們在沖泡過程中調整參數,以呈現最佳化風味並保持液體的清澈。紅茶茶乳成為品茶者的偏好之一,而咖啡的混濁現象則可以通過適當的過濾與沖泡方式來減少,以提升品飲體驗。

(JC咖啡小學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喜歡喝點小酒,藉著酒後微醺,釋放心中的壘塊。有時太過了,就睡著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4-12-9 15:27:14 |只看該作者
長見識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25 21:0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