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35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天道承負,你的善惡可能左右著他人的報應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無恥近乎勇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2-11 01:21: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天道承負,你的善惡可能左右著他人的報應

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宗教強調的是教化的作用,即用宗教的理念去對社會生活推動正面積極的影響,從而與官學教育形成相互補充。與某些一神性的排他宗教所秉持的教理教義不同,受到中國本土文化滋養的宗教與文化思潮,都非常強調勸人為善的主題。如儒道二家共同尊奉的《易傳》中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指出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作惡壞德的人家,也必然會多出更多的禍殃。同時,本土化的佛教也講因果,認為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民間老百姓亦有非常樸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因果報應理念。


由此便可知,強調善念、善行,是根植於我們日產的身、心、意、行之中的,並且被文化教育所傳承,成為傳世的瑰寶。毫無疑問,“善有善報”的人生理念具有莫大的積極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會遇到相反的情況,即真正行善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長生福壽果,相反那些為惡的人們卻有可能福壽延年。關漢卿在《竇娥冤》中便借竇娥之口發問,曰:“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面對這一現實狀況,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天地神明真的是不辨人間善惡嗎?若果真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強調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呢?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本土的因果報應思想並不是簡單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是道教所秉持的“承負”理論。

“承負”的思想源出於道教經典《太平經》,其對“承負”的解釋可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承負是建立在先人與今人、今人與後人之間跨越時間範圍的報應手段。

經曰:“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意思是說,先人因小過而不自知,於是遺衍於子孫,前者“負”,後者“承”,這是“承負”思想的基本內容。翟灝《通俗編•卷一》寫了一句俗語“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體現的便是道教的承負思想。以此可知,承負不僅包含個人行為的因果,更把此理論延伸到了家族系統中。


其二,究其本質,承負強調的是自然迴圈之理,是建立在物極必反基礎上的育人之方。

經中又云:“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複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複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這段其實是在敘述承負產生的緣由,細讀會發現其仍然不離陰陽互化的道理,這乃是道教哲學的根本。今世有罪未遭罪,只是因為尚未達到極點,若不知悔改,便會將報應體現在子孫身上。

不可否認的是,“承負”中包含著很明顯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卻又不能把目光僅僅限制在個人自身的善惡報應上。在“承負”理論中,一個人的善行、惡行不但會影響到個人的人生,更會近報子孫,遠及整個社會生活體系。這便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的通俗道理,其實是把個人行為的因果擴展到了更長的時間範圍和更廣的空間範圍中。受此影響,善惡的報應也就不一定會在現世出現了。

用比較流行的話來理解,“承負”所闡述的哲理非常類似於蝴蝶效應,前輩行善之蔭可以庇佑今人福祉,今人行惡之罪則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造成後代人的受禍,某個個人的善惡之行都會波及到與己相關的更多的人和事,並且禍福的結果還可以超越人類種族,會對其他物種及整個自然界造成影響。因此,“承負”不僅僅是人生指導觀,其中更蘊含著中國人所獨有的自然宇宙觀,隱含的仍然是“道法自然”的終極命題。

因果強調的主題是個人,承負則把施受物件擴展到了同一個文化話語體系下的每一個人。之所以會有此種區別,與中國社會體系的鄉土性基礎密不可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裡長大的”,各個社會成員之間具有或多或少的聯繫,這種細微的聯繫所造成的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正是承負想要傳達的理念。因為任何一個人的善惡所能造成的結果,往往都會超越自我個人所受的範圍,從而對子孫、家族乃至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影響。由此,才會誕生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聖訓。

與儒家所強調的“慎獨”思想類似,道家“承負”思想是在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對自我不斷進行完善,唯有積功累德、好善利人,才能逐步實現《太平經》中所設想的順天地之法的太平理想。在此前提下,“承負”又強調為善、為惡將不再是某個人一人的修行,而是將一個家族、一個社會群體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實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圖景。因為個人所背負的不僅是自我造就的禍福,個人之“應”往往會來自於他人之“施”,所以往往就會出現現世為善而不得善果、現世為惡卻不得惡報的情況。處於複雜社會關係鏈條中的人們,每一個人隨時都會承擔起他人行為可能造成的果報。


為了避免出現“一損俱損”的情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善惡觀與集體榮譽感、責任感都會被著重強調。從社會學觀點來看,“承負”文化其實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增加集體凝聚力,提升整個社會群體的道德水準。作為一個宗教,對善行的強調是其基本母題,勸善則直接體現出了宗教的社會教化作用,其教化的每一個信徒都是社會中活生生的一份子。如果能夠通過信仰和規誡的力量,使之達到完善個人道德的目的,那麼宗教所具有的積極社會意義也將會在更大範圍內傳播。而這才是勸善的最高追求。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昨天的今天是昨天,明天的今天是明天,那今天的今天是那天?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22 01:5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