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間佛教與政治的關係
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動、護持,佛教得以在中國生根發展。從東漢明帝、吳國孫權、南朝梁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宋太祖、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等等,都對佛教在中國的弘傳有著重大貢獻,尤其在隋唐兩代,開展出中國佛教史上最興盛的一頁。
這當中,也有皇帝捨棄王位出家為僧,如:梁武帝、唐宣宗、清順治皇帝等。又如在雲南的大理,從南詔時期,隆舜王把佛教尊為「國教」,到大理國時代,二十二位皇帝中就有十位出家,上至國王下至庶民都以出家為榮,全民篤信佛教。乃至慈禧太后也歡喜人家喊他「老佛爺」,可見大家都以在佛教裡有一個名號為殊榮。這許多帝王以佛法治國,推動人間的政治,推行人間的佛教。
而歷代高僧大德,雖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愛護國家之心是一樣的。他們心繫國家社稷的安危,關心庶民百姓的憂悲苦樂;或以國師身輔佐皇帝,或現宰官身為國獻策參謀。如南朝劉宋「黑衣宰相」慧琳法師,受文帝信任入京問政,為出家人在朝為相輔佐國事的先例;北魏道人統法果法師,受北魏太祖、太宗倚重,時常請為諮詢國事;寶誌禪師為梁武帝國師,唐朝慧忠國師受三朝皇帝禮遇。綜觀歷代擔任國師者不只百位以上,他們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輔佐仁王治國,讓君王感到安心,更能為國家社稷奉獻心力。
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提倡「政教合一」的思想,即政治需要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正派的佛教從來沒有反對過政治,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才能興盛,兩者息息相關。從歷史長流來看,凡是人間佛教興盛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以下就佛教與國家政治的關係,依年代作進一步敘述:
國師護民 致力經典翻譯
第一位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皇帝是東漢明帝(即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他派遣使者,迎請佛教到中國來,敕令建寺、尊重佛教,正式開啟佛教在中國流傳的歷史。
五胡十六國時期,佛教於北方發展興盛,以佛圖澄、道安、鳩摩羅什大師等,受到胡人君主護持、推崇,讓佛教普及,弘法布教貢獻最大。如:佛圖澄以神異行持感化嗜好殺人的石勒、石虎,被尊為國師,為國家軍事獻策,救了多少生靈。石勒更將宮裡的幼童送到佛寺學佛,每逢四月八日佛誕節,親自到寺院浴佛祈福,全民信奉佛教。道安大師勸諫苻堅休戰,受苻堅禮請回長安,致力經典翻譯、注疏,並制定僧團規矩;韓國、日本有佛法,也是從苻堅贈送佛像、佛經開始。
後秦君主姚興禮鳩摩羅什為國師,設立中國第一個國家譯場,羅什流暢典雅的翻譯,為佛教義理的傳播帶來空前的貢獻;姚興敕命羅什的弟子任僧正、僧錄(等於今日佛教會的領導人)等職務,這是中國佛教僧官制度的開始。
說到「僧官」的設制,主要因應國家政治、社會發展,由國家任命德高望重的高僧,給予官職、俸給,從事糾察違戒失職的僧眾,協助國家推展人間佛教。後秦稱「僧正」,意思是須先自正然後才可以正人;南北朝以後,歷代承襲制度,名稱有所變更,如從唐朝以後,有僧正、僧錄司、大僧正、左僧錄司、右僧錄司等不同官名,他們的地位相當高。
到了南北朝時期,素有「皇帝菩薩」之稱的南朝梁武帝,是中國第一位以轉輪王理念治國的皇帝,他撰寫〈斷酒肉文〉,為中國佛教僧侶素食戒律的開始;受持菩薩戒時,有四萬八千人跟隨受戒,也是第一位出家的皇帝,通達佛教教理,常為四眾講經,著有《涅槃經》、《淨名經》等義疏百卷,今天我們常禮誦的《梁皇寶懺》及《水陸儀軌》,都與梁武帝有關。
復興佛教 開鑿雲岡石窟
北朝時期歷經二次毀佛事件,傷害佛教相當大,後由魏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等復興佛教事業。其中,文成帝命曇曜擔任「沙門統」,執行開鑿雲岡石窟,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佛教藝術石窟,二○○一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驕傲。獻文帝雖在位僅有五年,但他在平城建寺、造佛塔,在城中呈現了「佛教都市」的景觀。
孝文帝遷都洛陽,也在龍門進行大規模的開窟造像,中國佛教石刻藝術達到登峰造極。加上敦煌、麥積山、大足等石窟,可以說在中華文化當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席之地。記得五十年前,我訪問印度尼赫魯總理時,他說:「印度和中國都被稱為是世界上的文化古國,假如沒有佛教,印度有什麼資格能被世界人士稱為文化國家?」由此可知,一個國家要能在文化的領域上領先,必定要有一些豐富的內容。
這讓我想到位於北京的潭柘寺、戒壇寺(戒台寺),建築時間比北京城還早,所謂「先有潭柘後有北京」。過去恢弘堂皇的原始風貌,雖然至今無人修復,但雄姿還佇立在北京城的郊區,可見得當時人民對佛教的信仰虔誠,以及佛教與國家建設的相互關係。未來假如能復興起來,在全世界的文化裡,可以說是「文化寶庫」。意思是假如把它莊嚴起來,全世界的人都會來朝拜。
進入隋唐,中國佛教達到最興盛成熟的時代。隋文帝人稱「佛教皇帝」,興佛治國,造寺抄經,啟建舍利塔八十三處之多,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巨擘。他自幼在般若寺成長,撫養他的師父智仙比丘尼圓寂後,還為其築寶塔,並作傳紀念,此塔至今還佇立在南京棲霞山寺內。
隋文帝的兒子煬帝,雖然歷史評價不一,對佛教相當尊重護持。他敬僧迎僧,建立道場,弘揚文教,在未登基前,禮天台宗智顗大師受菩薩戒,法號「總持菩薩」,後頒贈他「智者大師」尊號。
武后護持 八宗弘揚天下
唐朝君王護持佛教,尤以唐太宗崇敬三寶、護持文教為歷代罕見。他在弘福寺為玄奘大師設立第一個國家譯經院;翻譯出經典如《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心經》等,為中國佛教帶來空前的貢獻與影響。玄奘大師譯經之餘,也隨駕太宗左右,接受國事諮詢。
唐太宗器度宏大,性格寬廣包容,在位時期,度僧護法,高僧碩德輩出,諸宗並弘,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期。他本身也深入經藏,致力菩薩道的實踐;親賜《瑜伽師地論》序,並刻於石碑上(即〈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文)。
唐高宗依玄琬法師受菩薩戒,造大慈恩寺,對玄奘大師譯經事業也是全力護持,所有開支,皆由他供養;三次出巡,請玄奘大師隨駕巡視,擔任國家建設的顧問,可見當時政治依賴佛教的情況。玄奘大師圓寂時,高宗三日不上朝,宣稱「朕失去一件國寶」,對國家的貢獻可說史無前例。
玄奘大師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國求學的留學生,並且在國際舞台上為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人。他到印度求法,將經過的國家地區民俗風情記載,撰寫成《大唐西域記》,與東晉法顯的《佛國記》、唐朝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都為研究中亞、南亞史地和社會風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關係史等,提供極寶貴的資料,具有高度價值。
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承繼太宗、高宗時的護佛事業,提升佛教僧尼地位,以五戒教育世人。他所寫〈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傳誦千古,至今為佛教徒誦經前必讀。他創立第一個官辦的「悲田養病坊」,禮請僧人主持管理;親施脂粉錢二萬貫,開鑿著名的龍門石窟盧舍那佛。武則天對佛教的護持,使盛唐八宗大弘天下。
唐宣宗未登基前,一度出家為僧;即位後,即刻恢復遭會昌法難期間被毀的寺院,並於全國各州設立方等戒壇,讓被迫還俗的僧尼重新受戒。他頒賜紫袈裟予悟達國師,並敕封為「三教首座」,襄助復興佛教,功績炳然。
四事教導 掌政愛民之方
說到國師,禪宗神秀大師為武則天及唐中宗、睿宗、玄宗等四朝國師;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崇敬,被尊為「七帝之師」;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為太子太傅,以行慈、減殺、順氣、奉齋四事教導太子未來掌政愛民之方。
順此一提,唐朝末年,契丹族在東北建立政權,佛教受統治者的信奉。遼代聖宗即位後,臨朝攝政的蕭太后對佛教竭盡護持,在故鄉錦州興建皇家寺院奉國寺,殿內供奉的過去現在七佛,歷經千年依然保存完整,是現存最古老的彩塑佛像,我曾數度前往參拜,堪稱舉世珍寶。
宋代皇帝護持佛教,從宋太祖開刻中國第一部大藏經《開寶藏》,樹立後世大藏經刊刻範本;太宗時設立完備的譯經院,讓中斷的譯經事業再度復甦。到了南宋,高宗禮請法道禪師入朝共謀國事,在禪師的極力奔走下,勸募豐足的軍糧,並且參與軍旅、貢獻計策,穩定國勢。
在這個時候,佛教在中國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翻譯、弘揚、傳播已日漸普及,經典需求量增加,帶動印刷業的發展。北宋起,杭州的刻印居全國之首,高麗國曾委託商人到杭州代刻佛經,日本、高麗都陸續來到中國請回各種藏經,並且仿照中國雕版印刷技術,刊印再雕本;可以說當時中國興盛的印刷業,傲視全世界,佛教扮有重要的角色。
元朝開國元勳劉秉忠(釋子聰),受元世祖忽必烈禮請為軍政幕僚,他上萬言策,主張改革,建立百官爵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校等制度,對忽必烈採用「漢法」起了最大的推動作用。劉秉忠為官護持國政,減少外族人士對漢人的殘殺。
明清時期,佛教雖不似隋唐輝煌,但不再被認為是外來宗教,此時人間佛教已深入人心,可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尤其因果報應、生死、業障、因緣等觀念廣為流傳,普及社會。到了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都對佛教相當尊重、提倡。
順治皇帝曾撰〈讚僧詩〉,表達對出世修道的欣羨;他禮玉琳通琇為國師,經常問法;設立戒壇,揀選一五○○位僧眾受菩薩戒。雍正皇帝下令刻印《龍藏》,乾隆皇帝完成並傳世,為史上部帙最大的刻版典籍。乾隆命人將漢文大藏經譯成滿州語,對藏經的刻印流傳貢獻卓著。
義理教化 普及社會人心
中國佛教在歷朝帝王的護持下,在華夏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並弘傳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形成北傳大乘佛教系統與東亞共同的文化。
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甚至梁啟超先生曾說,他之所以信仰佛教,因為佛教的道理有六點讓他心儀之處:(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獨善;(三)佛教之信仰,乃應世而非出世;(四)佛教之信仰,乃無量而非有限;(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別;㈥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佛教不但有和諧政治的功能,其正信、智慧,可幫助政治化導社會,發揮慈悲教化的功效。
上述說來,政治,佛教並不排斥,佛陀就出身於政治世家,他本來就是一位王子,成道後在印度弘化,對當時一些國家的政事也指示很多。在我們中國,歷代以來,政治人物與佛教的關係,僧伽與政治人物的關係,也都是很融和。所以,佛教在世間,主要的是要建設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如果說仁王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完成了,你說,這國家還不興隆嗎?
(星雲大師全集)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