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3-3
- 最後登錄
- 2025-1-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92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260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國衝擊把日本製造打回原形|點經撰文:陸一出版:2025-01-05 13:00更新:2025-01-05 13:00
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本田汽車(Honda)和日產汽車(Nissan)之間的合併談判就是其他車企嘗試應對這一競爭威脅的最新例證。相信一定是在無奈之下,才成立了「失敗者聯盟」,來共同應對劇烈變動的全球產業局勢。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除了他們自己作死大規模造假被反噬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汽車行業崛起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已經嚴重擠壓到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傳統車商這幾年「壓力山大」,特斯拉(Tesla)的崛起,加上比亞迪等中國車商的快速成長,讓許多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
必須承認的是,新能源汽車是日本車企的「阿喀琉斯之踵」。日本車企雖然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有着驚人的積累,但在新能源賽道上顯然被中國彎道超車。以比亞迪、蔚來、理想為首的中國品牌,早已領先全球在電池技術和整車智能化上探索出成熟路徑。數據顯示,2022年開始全球新能源銷量前十有六席被中國品牌佔據,這個成績可是對豐田、本田的直接衝擊。面對這樣的玩家,日本的緩慢轉型更像是固守陣地的一場自我消耗。
事實上,汽車領域只是日本產業的其中一個切面。
再看曾經日本最引以為傲的家電領域。回到2009年,全球家電市場,日本企業的份額接近40%。然而僅僅十年後,這個比例就被中國企業按在地上重塑,中國廠商以壓倒性的60%佔據了主導地位。如今中國廠商格力、美的的身影已經鋪滿了從亞洲到歐美的海量市場。單靠性價比中國品牌或許已經足夠厲害,但再加上技術創新和高端化戰略之後,日本企業只能眼睜睜看着對手拿走越來越多高價值客戶。
同樣,在通訊領域,從前提起通訊技術,NEC、富士通(Fujitsu)是當仁不讓的領跑者。而現在呢?華為和中興早在5G時代樹立了技術壁壘。日本曾經對全球通訊市場進行過雄心勃勃的佈局,但隨着研發投入下降、技術升級滯緩,這些都成了過去式。而中國企業則憑藉技術優勢成為市場主角,即便面對海外訂單的重重限制,依然保持着強勁的成長勢頭。
上述的幾個案例,或許能讓我們看清這場轉折背後的用力之處。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強國和企業,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悄然動搖根基。中國和日本在這場不見硝煙的較量過程中,已經無聲息地悄悄改寫了東亞地區乃至全球工業版圖。
就說汽車產業。在2019年的時候,中國汽車在全世界基本還是默默無聞,很少有人會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崛起,可是僅僅過了兩年之後,2021年,中國就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然後又過了一年,中國又超過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正當所有人還在驚訝於中國汽車崛起的速度的時候,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正式超過日本,登頂了世界第一。這種增長速度在2024年還在延續,預計中國汽車銷量又是一個新的記錄。
不僅僅是汽車行業,其他行業也在衝擊着全球的產業鏈。對此感觸最深的應該是韓國人,因為他們的優勢項目現在都被搶佔了大量的市場,比如說鋰電池領域,韓國的LG化學曾經是該領域的世界霸主,可是隨着我們寧德時代的崛起,LG化學的市場份額已經縮水到了1/3。還有造船行業,曾經韓國天下無敵,可如今中國造船業接到的訂單已經是韓國的3倍有餘。至於液晶面板、汽車、半導體這些領域,韓國也全面的受到了中國的擠壓。
甚至就連美國也是切實感受到了嚴重的危機感。就以華為一家企業來說,手機領域在挑戰蘋果,鴻蒙系統在挑戰Google,華為在數據庫領域在挑戰甲骨文,還有自動駕駛、AI大模型領域、電腦操作系統領域,華為也分別在挑戰Tesla、英偉達和微軟公司。一旦華為徹底完成蜕變那恐怕將掀翻半個矽谷。而中國不止一個華為公司,還在其他領域也在對美國的產業發動全面衝擊。由這個角度看,就知中國和美國的這場「鬥爭」壓根就沒有迴旋的餘地。華為為港大提供4K高清教學直播。
還是說回日本的情況。必須要承認:日本工業傳奇的落幕。這就是一個強者的退場。從2012年到2024年,日本的GDP從6.2萬億美元跌到了4.2萬億美元,這種下滑速度讓人不得不追問:堂堂昔日的亞洲巨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過去幾十年裏,日本製造那可是響噹噹的金字招牌,隨便提幾個名字,都能秒殺整個行業。比如豐田在汽車製造上的「零缺陷」管理、SHARP在液晶屏幕上的絕對霸主地位、索尼(SONY)對電子娛樂的重塑,甚至連造船業也一度把全球一半的市場收入囊中⋯⋯然而,這些曾經亮閃閃的金牌如今都開始褪色。
如果說這次中日產業糾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日本的「失勢」和中國的「得勢」並不是任何單一行為的結果,而更像是一種勢能的轉換。用道家哲學來說,這是一種「順勢而為」的勝利:中國在全球化、技術潮和消費升級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而日本,卻因為慣性和自傲錯過了時代轉折的剎那。日本製造並不是沒有嘗試出擊,但那種小心翼翼又步步為營的策略,顯然應對不了一個敢拼、敢試的後起之秀。
而中國,不僅僅是在產業鏈佈局上佔得先機,還展現出一種迫不及待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全球工業的競爭早就超越國家範疇,成了企業、科技和戰略的綜合較量。如今的中國,憑藉規模與技術兩頭贏的打法,改變了不止一個行業的格局。而日本如果不能更好地適應變化,它的「黃金時代」,真的離得越來越遠了。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9 ... utm_medium=referral
=============================================================
其實文中少提了真正把日本打回原形的主因,就是造假,甚麼都可以以假亂真,以劣替優,忽悠消費者,最後就是殺雞取卵,失去整個市場。
台灣呢?唉!
狗吠火車,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