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39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16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前言
怎會如此?北宋第四代皇帝趙禎的全部兒子都不過三歲便夭折了
這又是為何?一個朝代的歷史,往往蘊含著無數個謎團。今日,我們不妨來探究其中一樁——趙禎,亦即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他的全部兒子為何個個都不滿三歲便猝然離世的奧秘。
一、宋仁宗生平及作風簡述
趙禎,字維翰,小名阿魂,宋太宗第八子,宋真宗的第四子。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生於汴梁九和坊(今開封東北九曲池)。其繼父宋真宗趙恆見他聰慧,對後世寄予厚望,遂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被立為皇太子。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駕崩,趙禎時年僅十歲,登基為帝,是為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前期倚重於舊臣,後期獨斷專行。仁宗是一個極為精明強幹的君主,刻苦治國,重視農業生產,開科取士,用人唯賢,一心致力於鞏固和發展父輩積累下來的國家實力。在位期間,他採納大臣富弼、歐陽修等人的建議,實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措施,史稱「慶曆新政」。這些措施的施行,促進了北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全面繁榮,國力達到鼎盛,被後人稱為「仁宗盛世」。
不過,宋仁宗亦有其短處。他生性多疑,好大喜功,晚年更是專斷跋扈、好鬥忘仁。為了籠絡人心,獲取名聲,他從即位之初便勤於聽政,並不斷地下詔諭和制定各類法規政令。可這些法規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藉此大肆整肅異己,使朝局動盪。再加上他晚年迷信方士,信奉長生不老之說,這更使得他的施政出現了種種弊端。
在江山美人方面,宋仁宗也頗有收穫。他喜好美色,納妃不斷。據《宋史》記載,他一生共有十七位具名典錄的妃嬪,若加上無名妃嬪,達數十人之多。這些妃嬪為他生育了十六個子女,可無奈其中僅有四名女兒成活,三名兒子個個不滿三歲便夭折了。由此導致宋仁宗繼嗣斷絕,讓人不禁納悶,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般結果?
二、掀開謎底第一層——兒子夭折與宮斗無關
宋仁宗的三名兒子分別為長子趙昉、次子趙昕和三子趙曦。趙昉生母為德妃俞氏,趙昕生母為貴妃苗氏,趙曦生母為才人朱氏。
趙昉在宋仁宗二十七歲時出生不久即夭折,趙昕於仁宗二十九歲時出生,活到兩歲多便死去,趙曦出生於仁宗三十一歲,也只活了兩歲余。此後,宋仁宗再無子嗣。
對此,後人不免會猜測,是不是宋仁宗的妃子之間進行宮斗所致?畢竟,歷朝歷代的皇室都免不了這種勾心鬥角的事。且宋仁宗的正宮皇后曹氏終身無子,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她是否暗中使壞,謀害了其他妃嬪所生的兒子?
但是,仔細推敲此說便知其站不住腳。因為按《宋史》的記載,曹皇后為人極其溫順善良,「宮中事,中宮主之,至於嬪御,自有品秩,未嘗預示」。她從不參與爭寵,也從未嫉恨過其他得寵的妃子。就連宋仁宗對她冷淡,她也能坦然處之,絕無篡害他人所生子嗣的嫌疑。
且若真出現這種暗害兒子的事件,以宋仁宗的明智,斷然不會視而不見。但史書中並無任何記錄表明他對兒子夭折一事心存疑慮。由此可見,兒子之死肯定與宮斗無關。
既然兒子的夭折另有隱情,我們不妨繼續深入探究,揭開謎底的下一層。
三、家族遺傳病可能是元兇
宋仁宗共有十六個子女,但成年的只有四名女兒,竟有十二人早夭,早夭率高達75%。這已經遠非正常範圍,極有可能是遺傳病作祟。
倘若我們將視線轉到宋仁宗的祖先身上,這一猜測便可得到佐證。
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趙恆在世時,也存在多子早夭的問題。趙恆一生僅有六個兒子,已有一人早夭,四人早亡,只有宋仁宗活到成年。由此可見,子女早夭的問題,很可能是從趙恆那一代開始的。
再上溯一級,來到宋真宗的父親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共有八子,幾乎都成長為成年人。由此可知,宋朝子女早夭的問題,應該是發端於宋真宗這一代。
宋仁宗對此也頗為清醒。他廣納後宮,也是為了通過多子多孫來破解這一家族遺傳疾病。只可惜最終他僅得三子,個個也早早夭折,未能續香宗祧。
且據史書記載,宋仁宗本人也出現過一段時期神志失常的狀況——他手舞足蹈,言語無序,大喊大叫。數月後才逐漸恢復正常。這也證明,他確實存在一定的遺傳病症。只是症狀較輕,未對他的壽命構成威脅。
由此觀之,家族遺傳病可能就是宋仁宗的兒子們紛紛早逝的元兇。這也讓他的皇位最終落入侄子宋徽宗趙佶手中。
我們已經將這樁歷史疑案的兩層謎底掀開,可最關鍵的問題仍未解答——宋真宗及宋仁宗患的是何種遺傳病?這終究是個未完成的謎題,期望有朝一日,醫學的發展能讓我們揭開最後一層面紗。
四、思辨歷史終究是為了現實的啟示
歷史是一面鏡子,啟迪我們對現實的思考。
宋仁宗的遭遇啟示我們,家族遺傳問題時有發生,但並非不可避免。現今醫學昌明,遺傳病的防治已有了長足進步。通過優生優育,科學培育後代,中華民族定能涵育出一個更加堅韌健康的基因庫。
另一方面,宋仁宗父子的關係也值得我們學習。趙恆視宋仁宗為獨生子,對他倍加關愛和栽培,並將帝位傳給了他。而趙禎則孝順父親,恪守國法,接過祖業,勤政愛民。兩代君主的親子之情和道德風範,也給人以溫暖。
結語
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歷史就像大海一樣,需要我們用智慧的網,捕捉其中的啟迪;需要我們用熱忱的心,感受其中的溫度。今日我們雖無法穿透歷史迷霧,找出宋仁宗兒子夭折的最後原因。但這終將是後人努力的目標。歷史研究的精神,才是最可貴的收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