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2-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70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767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醫有句名言“陽氣不到就是病”,一語道破天機。
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藥,養生治病首先要扶陽,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
什麼是陽氣
我們常聽人提到要補陽,壯陽、扶陽,那麼究竟什麼是陽氣呢?
人體的陽氣充斥於全身無處不在,按分佈及特點不同,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五氣,這些統稱陽氣。
在幾千年的道醫文化中,陰是指人的身體,陽是指人體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陽氣衰減的過程。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
《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
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陽氣是如何消耗掉的
陽氣既然這麼重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身體內的陽氣有怎樣的脾性?又是怎樣被損耗掉的?
專家表示,陽氣有升降出入的規律,春天陽氣開始生髮,夏天生髮至極限,秋天開始收斂,到了冬天則潛藏起來。
若以一天來算,白天相當春夏,夜晚相當秋冬。也就是說,每天早上當我們醒來睜開眼睛時,體內陽氣開始生髮。
到了中午,陽氣生髮到極限,然後漸漸衰退。傍晚時陽氣入陰,到了夜晚則潛藏起來。陽氣入陰,人就準備睡覺了。人的生物鐘實際上就是根據陽氣規律來運轉的。
【個例一】 作息紊亂傷陽氣
一位因為生物鐘紊亂導致陽氣不足的患者,她是一位實習護士,23歲,主要症狀是“不管睡多長時間,每天醒來人總是很困倦”。
經醫生細問之後,找到了女護士的病因:三天兩頭上夜班,每天總要忙到淩晨兩三時才睡。
作息時間與陽氣升降出入規律相違背,體內陽氣就消耗得快,而陽氣不足,人就沒精神,所以女護士即使每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還是會感到疲倦困乏。
【個例二】 過度勞累耗陽氣
劇烈運動、過度勞累也會加速陽氣耗損。人體內的陽氣處於一種動態的狀態,但當人進行劇烈運動時,陽氣就會向外發散。
一位患者,每當勞累時就會發燒。專家認為該患者屬於內傷發熱。
《黃帝內經》中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張即騰躍的意思。中醫主張以靜養生,尤其是傍晚、夜晚或秋冬季節陽氣潛藏的時候,要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個例三】 過食生冷損陽氣
南方長年天氣炎熱,不少市民有喝冷飲吃寒涼食物的習慣。市民覃女士吃冰凍食物,很容易就拉肚子。
醫生表示,這實際上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陽氣在春天開始生髮,逐漸往人的體表走。到了夏天,陽氣最旺盛,人體內的陽氣基本都散發到體表,留在體內的陽氣就少,抵禦疾病的能力就隨之減弱,此時過食寒涼食物,就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一則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
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龍虎法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