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4-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135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7160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不曬月亮的魚 於 2025-2-17 13:59 編輯
家,常常代表著愛、親情、溫暖、包容,是每個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生活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並非如我們希望的那般完美。
由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撰寫的《家庭的牽絆》一書,將筆觸伸向隱蔽的家庭內部,
藉助豐富的、具普遍性的案例,深刻剖析了夫妻不睦、親子矛盾、代際衝突、多子女養育、
隔代教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諸多問題。這本書雖然涉及的內容來自日本的家庭,
但它對我們來說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啟發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關係,
尋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關係重建的可能性。
家庭關係就是一個既親密又複雜的關係,即便是那些幸福的家庭,家人之間的相處既有喜樂,也有哀怒。
相對於問題家庭,他們的智慧在於能巧妙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一些身處家庭困擾的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副靈丹妙藥——向身邊的人、朋友、調解員、
心理諮詢師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指望藥到病除,化解家庭矛盾,使自己和家人擺脫水深火熱的狀態。
然而,複製幸福家庭應對家庭分歧的策略,心理醫生開出的藥方等等,往往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家裡的麻煩。
畢竟,每個家庭的成員不同、性格各異、家庭的關係網和生活方式也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同時,每個家庭中的矛盾程度和對象也存在著差異,
所以,即便當事人試圖用理解、共情、包容和愛去軟化親人之間「堅硬」的衝突,其相處方式和表達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
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而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家庭的牽絆》這本書給予讀者的一大啟示在於,對於家庭中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境,
我們無法也不可能尋找到一勞永逸或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治癒家庭問題沒有靈丹妙藥。
要想徹底改變「擰巴」的家庭關係,家庭成員需要勇敢地面對已經發生的問題,
思考和審視每一種矛盾,然後去體會、參悟其中的癥結所在,尋找適合自己家庭的獨特的解決方案。
面對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放棄表面上虛假的「和睦」,
真誠面對、相互交流、暢所欲言,袒露心扉,避免以「病態」的隱忍換來家庭的外在和諧,
因為,超乎常態的壓抑終將會被「病態」的暴發打破,一發不可收拾,家庭困境也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
當然,這個面對和承擔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唯有深究其根源,才能徹底根除家庭關係中存在的各種隱患,
有可能跨越人生賦予的課題,才能實現真正的家庭成長。
正如作者所言:「人類的幸福和生存方式,並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於我們能多大程度誠實地思考及面對自己的人生。」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所謂「和」,不僅僅是和諧、和睦,還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的平衡,
一旦打破了這個平衡,家庭就會向「不和」傾斜,偏離其樂融融的局面。
維持家庭成員之間平衡穩定的關係,需要處理好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
在河合隼雄看來,「關於完整的人,最理想的狀態是,家庭成員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作為平衡的體現者都必須努力踐行自我成長。」
夫妻間的結合需要的並不僅僅是相愛,還要忍受切斷與原生家庭的聯結,並努力為新家庭的聯結做出努力;
他們需要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在照顧孩子、家庭的同時互相體諒對方的付出和感受,相互扶持。
夫妻各自的家庭成長環境不同,其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和價值觀也存在差異,既需要相同性更需要互補性。
相同的部分讓夫妻關係得以維持,但對立的部分則為夫妻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並積極面對彼此的差異,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就能讓關係得到更深入的發展,家庭也會更加幸福。
河合隼雄認為,「孩子們很多看似不正當的行為都是在向父母吶喊,他們想要超越既有框架和固有的人生觀,渴望個性地活著。
只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擁有完整人格的人來看待,才會出現真正的和睦。」在與子女相處時,父母要盡好相應責任
,在子女的品德修為、學業健康等大方向上的要求有一定原則,同時又不管束、包辦太多,給子女相對自由的空間。
教化孩子的不是父母的所言,而是父母的所行;子女在感受到父母愛意之後會回應相應的真實感受。
如此,親子關係更容易走入良性循環。
除了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隔代養育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家庭現象。
當我們糾結於與老年人的價值觀、教養觀有衝突時,也應該看到老年人的價值。
相對於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焦慮、急躁和嚴苛,老年人表現得相對平和與淡定,
如果父輩和祖輩能夠真誠地溝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求同存異,
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父母帶給孩子的焦慮,使親子關係重新獲得平衡,三代人的相處也會更加融洽。
在當今兩孩時代,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書中提示我們,當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或尋求自立時,
對兄弟姐妹間不平等待遇的控訴就會變多,這是因為孩子們開始思考「個性」,意識到自己與兄弟姐妹的差異。
看似負面的抱怨,實則是孩子成長的跡象。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應看到每個孩子的需求,不偏不倚。
只有家裡的大人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孩子們才能在長輩面前不爭寵、彼此之間不爭鬥。
無論是三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還是三代人組成的主幹家庭,每個成員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
彼此之間多傾聽、多傾訴,在觀念不一致的情況下,特別需要多表達、直面碰撞、不懼爭論,
目的是充分地溝通,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互相理解、包容、體諒、感恩,從而尋求到解決矛盾的最佳方式。
正如河合隼雄所言:「完整的人也包含了每個人的惡。衝突和爭端無法避免,但正是經歷了這些,人們才能相愛」,
家庭也才能真正成為人們幸福的港灣。
父母來自不同家庭而組成了新的家庭
在磨和中,彼此成長
有的家庭互相扶持,有的却走向離婚
每個家庭相處最離不開的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在通貨膨脹快速下
還能守住彼此
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