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4-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135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7160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祖父母大多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培養」的範圍,
也多數止於生活習慣,關於思想和性格的塑造,就無法苛求了。
由於的父母年齡偏年輕化,且工作普遍較為繁忙,
因此關於孩子的照顧問題,多由老一輩幫扶。
一種隔代教養是指孩子父母離異,或死亡、拋棄,
不得不由祖輩承擔起照顧孩子的重任。
而另一種隔代教養,則是指年輕父母沒有大量時間照看孩子的衣食起居,
而由祖輩承擔主要的照顧義務,父母在周末或節假日才與孩子親近溝通。
孩子在幼兒時期,需要與母親之間形成一種依戀關係,
這種依戀關係是否完全形成,影響了孩子整個成長過程。
良好的依戀關係會使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理層面能夠達到基礎的健全。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隔代教養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
生活習慣
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隔代教養,涉及最多的必定是對孩子生活習慣培養的影響。
因為父母多為工作之餘才承擔起孩子的照料,因此孩子的衣食住行,祖輩操勞更多。
在這個前提條件之下,孩子很容易在祖父母的溺愛之下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
然而不是說父母親自教養就會避免這些情況發生,只是相對而言,老人對於孩子的寵溺會更加嚴重。
孩子父母這一代人,家中常有多個兄弟姐妹,成長過程中,長輩不會投入過多精力照料。
然而當孩子到來時,祖輩就更用心去照料和疼愛,往往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也會產生彌補自己沒有全力照看自己兒女的心情,因此對孫子孫女多加偏愛。
常常能看到的場景,不僅是一日三餐精心準備,更有追著孩子滿屋子跑著餵飯。
有些孩子在隔代教養下,甚至到了三四歲都不能夠自己獨立吃飯或穿衣。
心理成長
老一輩時的學習論,常以考上大學為榮,而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興趣培養多有忽視。
很多祖父母都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孩子要做的只是好好學習,其他事情無須操心。
可如今的社會是需要人多元發展的社會環境,
不再是那個「唯分數論」的時代,除去學習和考試,孩子更需要發展的是多元智能。
而陳舊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理念,會使孩子思想老化,視野狹小。
舉例來說,雖然我們不能將性教育的封閉歸罪於上一代,
但對於情感的認知,如嚴禁早戀和逼迫相親等造成的惡果整日益顯現。
與祖父母過分溺愛相反的情況,則是祖父母冷漠。如此教養出來的孩子,
則會在感情上有所缺失,不懂得表達感情,成年後易抗拒親密關係,總感覺與人疏離。
溝通不易
這裡說的溝通是指兩個方面,其一是說現在的孩子處在網絡時代,接觸的信息內容紛繁複雜,
因此心靈上的溝通對於孩子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但時代發展觀念變化較強的問題,老人是難以和孩子進行溝通的,心靈建設的缺失導致溝通日益困難。
其二是指孩子受教育中,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層面。
作為孩子的老師而言,若溝通對象是孩子的父母,那麼很多問題都能夠明白指出並迅速溝通解決。
然而若面對的是孩子的祖父母,多數老師會選擇將問題保留,或委婉指出。
這其中不僅是老一輩對於目前教育理念的滯後,更多的是處在大環境之下的「面子問題」。
而這也並不是個例,而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傳統美德一定要有,與祖父母多親近交流也一定要有,
但是對於孩子的教養,還是父母親力親為為宜。
有一點是以上的任何一代父母做的都不夠好的地方,
那就是: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除了原則性和人格塑造的事情需要嚴格之外,
應該給孩子更大的發現自我和追求自我的空間,
協助而不是主導孩子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