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7-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63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7710
- 相冊
- 1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不曬月亮的魚 於 2025-3-24 09:30 編輯
鼓對於台灣的傳統技藝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會在節慶、音樂會等等都會有鼓的存在,
甚至現在鼓也可以拿來健身,尤其是在機械化時代純手工製作的鼓,在這世代又顯得更加特別。
製鼓師,對於大部分的民眾來說是個陌生的職業,鼓並不是民眾在日常生活當中會使用到的物品,
而是在許多廟宇的慶典、和太鼓團表演以及打擊樂會使用到。
現今還是有以堅持手工製鼓作為正業老師傅,秉持著自己信念與技藝,把台灣文化傳承下去。
手工製鼓師王錫坤表示:「雖然是既成家業,但自己也是對於此行業保有熱忱」,從最一開始的選用牛皮紙到木頭裁切,以及裝訂到美化,師傅都堅持自己動手做。
王師傅也向我們展示他父親在80年前做的鼓,曾經在個大廟宇服務有60多年,直到現在還是保有渾厚的音色。
王錫坤的兒子王藤也提到:「當初爸爸也不希望做接手家業,這行很辛苦而且也不為人知,但即便是這樣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師傅們看起來日復一日的做著一樣的事情,但其實製鼓的工作是貴在細節,重在質量。
像雖然已經有測量好牛皮的尺寸進行繃鼓,但也有可能因為外在因素導致牛皮過大過小,這時就是發揮我們的經驗所在。」
師傅們不害怕這項技藝的消失,並也向大家保證:「只要有需要,就會繼續在這裡做下去」。
不怕辛苦 盡心盡力只求完美
台灣有許多正在消失的傳統技藝,然而這些都是能夠代表台灣文化的根基。
因應時代的演變,許多老師傅才會的技能都因招不到學徒而逐漸淪為夕陽產業。
而在對於這些文化的保護上,民眾因為缺乏認同感,導致對於這些技藝是否能夠支撐,
大眾會有事不關己的想法,能夠讓這些技藝給更多人知道,是讓文化保值最好的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