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2016-3-3最後登錄2025-10-30主題查看積分14654閱讀權限250文章7741相冊1日誌21
 
     
 
                                              狀態︰
離線   | 
| 別名:黑星銀䱋、變身苦、遍身苦、金鼓
 英名: Spotted Scat, Spotted Butt, Spotted Butterfish, Common Scat, Leopard Scat
 學名:Scatophagus argus (Linnaeus, 1766)
 
 
   
 形態特徵:
 體側扁而高,頭背部高斜。口小,吻中長且寬鈍。鰓孔大,鰓蓋膜稍連于峽部。眼中大。
 上下頜約等長;眶前骨覆蓋住上頜骨後端;上下頜齒刷毛狀,呈帶狀排列;鋤骨及腭骨無齒。
 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鋸齒。背鰭單一。體被小櫛鱗,腹鰭具腋鱗,背鰭、胸鰭與尾鰭的基部均被鱗,側線曲度與體背緣平行。
 成魚身體褐色,腹緣銀白色;體側具大小不一之橢圓形黑斑;背鰭、臀鰭及尾鰭具有小斑點。
 幼魚時體側具有明顯的橫帶,體色與成魚有很大的不同。
 
 生態習性:
 金錢魚在野外大多棲息在港灣、紅樹林、河口的泥沙底質半淡鹹水域。
 幼魚具群居性,相較於成魚,更容易在鹽度較低的汽水域中發現幼魚的蹤跡,
 有時候甚至可以在獨流入海小溪的純淡水域河段或是流入港灣的大排淡水域中看到成群活動的幼魚,可知牠對鹽度有較強的適應力。
 雜食性,主要以蠕蟲、小型甲殼類、藻類碎屑等為食。由於金錢魚的背鰭硬棘相當尖銳且具有毒性,
 牠也因而名列臺灣釣魚界五大危險魚類「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中的第五名。在捕捉或處理這種魚的時候應小心,避免遭到扎傷。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太平洋區,西起中東科威特,東至薩摩亞及社會群島,北到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在臺灣海域普遍分布,以北部、東北部、西部、南部較為常見。
 
 資源狀況: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豐富。一般由岸邊手釣及底拖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產,但產量並不算多。
 在南部有人工繁養殖,在養殖的環境中,具有馴餌容易、能幫忙清除絲藻、成長速度適中、且能適應低鹽度水域等諸多優點,
 因此近年來推廣成為養殖魚類,具有發展潛力,但目前養殖尚不普及。
 此外,金錢魚小魚的體色由深黑色、橘紅色以及黃白色組成,具有觀賞價值,因此國內有水產養殖業者以人工繁殖此魚種,將之作為觀賞魚販售。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