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3-1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9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長江口海測下的福建艦/蔡元鴻
台灣好報
台灣好報/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身為大陸首艘搭載電磁彈射系統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福建艦在短短兩年內,迅速完成下水到海試的進度,代表大陸航母技術「彎道超車」的取向。然而於5月21日時,大陸長江出海口部分水域,實施交通管制,涉及302燈浮至長興島碼頭水域及深水航道進出口。外界推測,此舉與大陸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艦」第8次海試有關。鑒於無公開的測試資料,本文就長江口測試的目的,做一探討分析。
選擇長江口這樣一個海河混合、水文複雜的區域進行高強度測試,其背後既有檢驗福建艦性能優勢的意義,也存在針對潛在不足之處的考量。
長江口的潮汐落差在1-2米左右,屬於弱潮,與其他地區如珠江或渤海的潮汐落差相比較小。然而,河川徑流與潮流的疊加效應、淡鹹水明顯分層、高濁度泥沙負荷、季節性洪峰疊加,以及密集航道的人為干擾,都使得長江口依然是海河混合、水文動態極為複雜的區域。也正因如此,它才格外適合作為在「極端近岸條件下」表現的試驗場域。
而這種複雜的水文條件,使得船舶在航速與機組負載之間的負載波動更大。此外,水中懸浮物含量高,會增加艦船冷卻系統濾網的清理頻率,並影響散熱效率。由於海水具有天然的高鹽度和高腐蝕性,並非所有內部系統都適合以海水冷卻,例如一些精密系統就只能使用淡水或潤滑油進行冷卻。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測試艦船冷卻系統的適應性至關重要。
對於艦船的常規動力推進系統而言,長江口強勁的潮流環境,要求其必須精準調整發電機與推進器輸出,以維持艦體穩定。此外,水中高濁度容易造成推進器磨損與結渣,進而影響航行效率。若艦橋操舵系統未能迅速補償潮汐變化,航速或航向也容易出現波動,這都是測試中需要克服的難點。
其次,福建艦寬敞的飛行甲板及其電磁彈射與阻攔索系統,必須與艦體姿態精確協同。然而,長江口複雜的水文環境,特別是強勁的潮流,會對艦體造成橫向衝擊與上下起伏,進而影響船體短時間內的俯仰及側傾角度。這對預計搭載的KJ-600預警機,及殲-15D電子戰機等艦載機的起降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測試甲板穩定性與系統協同,是確保飛行作業成功的關鍵。
此外,在長江口測試艦載雷達、電子反制設備及被動聲納系統時,複雜的近岸環境,將是關鍵考量因素。沿岸地形、繁忙的船隻交通與複雜的電磁環境,會對雷達和電子反制設備的偵測能力造成干擾。同時,水下的混濁度,也會嚴重削弱被動聲納的性能。因此,這些環境因素,對於全面評估艦載系統效能至關重要。
再者,長江口周邊港口眾多,理論上能為福建艦提供快速的燃油與淡水補給。然而,該水域較大的潮差與潮速,會對舷側繫泊和管線連接造成影響,進而增加燃油與淡水洩漏的風險。補給船隻在錨泊時,纜繩也可能因受力不均而斷裂,存有相對潛在的安全隱患。另外,對福建艦而言,新技術與新體系的磨合是其訓練重點。在長江口複雜的水文環境中航行,加上密集的漁船與商船航運,意味著所有訓練都必須在複雜水文與高密度交通的雙重壓力下進行,這有助於確保官兵,均能熟練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加速人艦磨合。
上述均以福建艦“ 倘若 ”在長江出海口進行測試為前提下討論,但礙於沒有太多的資訊,因此也僅能以現狀進行探討。鑑於目前可見的複雜水文環境,與高密度交通條件,福建艦在此處測試,能夠驗證動力與冷卻系統,在潮汐與濁度極限下的適應性;查證飛行甲板穩定性及電子、聲納設備在近岸干擾下的性能;同時,近岸補給便利卻也伴隨管線與纜繩張力風險。雖然缺乏具體數據資訊,但海測目的仍是朝向提升福建艦整體可靠度與作戰效能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