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7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新知] 宅在家就能吃飽澳洲史前巨型袋鼠因「跨不出舒適圈」而滅絕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在線上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6-14 00:20:1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澳洲研究發現,目前萬年前生活在昆士蘭雨林的巨型袋鼠(Protemnodon)可能是活動範圍極小的「宅男宅女」。它們不像現代袋鼠一樣到處遷徙,幾乎一輩子沒離開老家。可能就是因為太宅了,當氣候變遷遷徙的衝擊毀壞了棲息地後,它們也跟著滅絕。




史前巨型袋鼠約生活在28萬年前到50萬年前,體重可達170公斤。
圖片來源:Chris Laurikainen Gaete and Scott Hocknull


牙齒化石揭露古生物行踪


澳洲龍崗大學(臥龍崗大學)研究團隊指導,史前巨型袋鼠約生活在28萬到50萬年前,體重約170公斤,約是紅大袋鼠臥龍( Osphranter rufus)的兩倍以上。團隊究竟認為,這麼龐大的身軀應該需要隱形的領域覓食,結果卻出乎意料。

昆士蘭中部埃特納洞穴山(Mt.埃特納洞穴)古海岸的沉積層曾出土巨型袋鼠的牙齒化石,團隊採先進的鍶同位素分析,將牙齒化石與當地石灰岩或更遠處的岩層比對。結果顯示,在埃特納山生活的巨型袋鼠活動範圍縮小,幾乎就在發現化石地點的附近。

研究成果於4月發表在《PLOS One》一些期刊。主要作者、臥龍崗大學古生態學家蓋特(Chris Laurikainen Gaete)說,他們很驚訝地發現,巨型袋鼠幾乎不遠行,活動範圍與現代小型袋鼠差不多。




臥龍崗大學博士候選人蓋特(Chris Laurikainen Gaete)手持巨型袋鼠的牙齒化石。
圖片來源:Chris Laurikainen Gaete 和 Scott Hocknull


蓋特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團隊認為埃特納山的巨型袋鼠已經適應了雨林環境,可能這裡數百萬年都有穩定的食物供應,因此它們不需要遠行尋找食物。

蓋特說,從化石分析來看,有些巨型袋鼠的物種甚至不是用跳的,而是像一般動物四腳著地行走。對雨林動物來說,這種移動方式很合理,相對地,這也限制了它們遠行的能力。



當雨林天堂變乾燥時



昆士蘭中部的埃特納山(Mt Etna),現在是一座深湖。
圖片來源:Chris Laurikainen Gaete 和 Scott Hocknull


20萬年前至28萬年前,澳洲出現大幅改變,氣候急劇乾燥、雨林消失,巨型袋鼠跟隨在埃特納山消滅了總體,取代了能適應乾旱環境的生物。

蓋特表示,研究顯示,巨型袋鼠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前已經滅絕,因此排除了人類數量。

這項研究成功的關鍵是鍶同位素的應用。參與研究的昆士蘭博物館(昆士蘭博物館)資深科學家兼策展人霍克諾爾(Scott Hocknull)親屬技術被稱為「古代 GPS 追蹤器」。研究人員可以透過追蹤化石動物移動的地點、食物、它們追蹤誰一起居住,以及如何死亡。



資料來源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41233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5 05:4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