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7-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60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7697
- 相冊
- 1
- 日誌
- 20
    
狀態︰
離線
|
別名:象鯊、姥鯊
英名:Basking shark
學名:Cetorhinus maximus (Gunnerus, 1765)
形態特徵:
體呈粗大圓筒狀,軀幹延長,尾部具明顯側隆脊,尾基上下各具凹漥。口裂大且彎曲,腹位,下頜短,口閉不露齒;齒小邊緣光滑。眼圓形略小,無瞬膜。
背鰭2枚,第一背鰭特大且略呈等邊三角形,位於胸鰭及腹鰭間;第二背鰭頗小,起點在腹鰭後端之後;胸鰭非常寬大,外角鈍圓;
尾鰭呈叉形,上葉長於下葉,近末端有一缺刻,下葉呈斜三角狀。體背側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色為其體色之淡色呈現。
生態習性:
為全球第二大魚類,由於本種在表水層攝食浮游生物、小魚及魚卵的時候行為有如曬太陽,因而英文俗稱"Basking shark",又其隨成長,
吻部會有逐漸增長如象鼻的情形,體型體色亦如大象,被稱為象鮫。象鮫的體長據推測應可達12.2-15.5公尺(全長)之間,但目前全球最大觀測體長約為10公尺(全長)。
行卵胎生,應為食卵型,目前僅記錄一尾雌魚有6尾胎仔,其他關於妊娠期、生殖間隔等資料皆有待研究查證;出生體長以最小觀測的自由游泳個體來推論為1.65公尺(全長)。
本種應有明顯與季節水溫變化有關的洄游行為,且通常會多個體一起移動,少則3尾,多則可有上百尾的群集。
過去亦不時可觀察到本種躍出水面的行為,推測應可藉由此行為甩除體表的寄生蟲或是鮣魚。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水域,分布水深可從表層到1264公尺;若在溫帶水域經常可以在水表發現其蹤跡,而在熱帶水域則通常移動到溫躍層之下。
過去在臺灣北部及東北部海域有分布。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EN(瀕危):
早期因本種體積大且富含膠質的鰭,被老饕視為頂級的魚翅”天九翅”,肝油被用於燈油或工業用途,而被大量捕撈。可由拖網、流刺網、定置網及鏢旗魚法捕獲。
雖然本種資源受全球關注而已經不再是目標漁獲,且在一些施行高強度保護措施下的地區,觀察到本種資源稍稍恢復或趨於穩定,
但其性成熟晚、生殖能力較低的狀況,評估三個世代間隔(102年)的資源量下降50-79%。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