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5-7-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8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08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科學家繪製的黑洞吞噬恆星示意圖。
恆星被撕裂後的物質(橘色部分)高速環繞黑洞,形成明亮的吸積盤,並釋放出高能X射線(粉色部分),使天文學家能觀測到這類宇宙事件。
(圖:ESA/C. Carreau)
此為「潮汐撕裂事件」(TDE)示意圖,描繪一顆恆星被黑洞的強大引力「麵條化」並吞噬的過程。
天文學家正是透過觀測這種事件發出的強光,來尋找宇宙中的黑洞。
(圖:NASA, ESA, STScI, Ralf Crawford (STScI))
根據科技新聞網站《SciTechDaily》報導,一個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學家領導的團隊,在一處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了一場宇宙級的「獵食」事件。他們首次觀測到一顆巨大的「流浪黑洞」,正在一個星系的邊陲地帶,將一顆不幸靠近的恆星撕成碎片並吞噬。
這項發表於《天文物理學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研究,不僅是首次以光學觀測證實的「偏離核心的潮汐撕裂事件」,更為科學家尋找宇宙中潛藏的「遊蕩黑洞」群體,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黑洞本身不發光,天文學家只能透過它們與周遭物質的互動來間接發現。當一顆恆星過於靠近大質量黑洞時,黑洞強大的引力會將恆星拉伸、撕裂成細長的物質流,這個過程被生動地稱為「麵條化」(spaghettification)。這些恆星的殘骸會形成一個圍繞黑洞高速旋轉的熾熱圓盤,稱為「吸積盤」(accretion disk),並釋放出極其明亮的光芒,這種現象即為「潮汐撕裂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
過去,人類發現的近百起TDE事件,幾乎全都發生在大型星系的中心,因為那裡是超大質量黑洞通常的棲息地。然而,這次被命名為「AT2024tvd」的事件,卻打破了這個慣例。
觀測數據顯示,這場TDE事件發生在距離該星系中心約2600光年遠的郊區。而這個星系的中心,本身就存在一個質量約為太陽1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這次在郊區被發現的「肇事者」,是一個質量約為太陽100萬倍的「流浪黑洞」。
論文第一作者、柏克萊大學的姚昱漢博士在報導中解釋,這類「流浪黑洞」的存在,理論上是星系合併的必然結果。當兩個星系碰撞融合時,它們各自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也會被帶到同一個星系內,在它們最終合併之前,其中一個或多個黑洞可能會在星系中遊蕩數十億年。
這次的發現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它證實了透過系統性地搜索TDE事件的獨特光學信號,是找到這些難以捉摸的流浪黑洞的有效方法;其次,它為未來的重力波探測計畫,如歐洲太空總署的「雷射干涉太空天線」(LISA)任務,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
LISA計畫預計在下個十年發射,其探測目標正是像這次發現的兩個黑洞這樣,質量在數百萬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時所釋放出的重力波。
這項發現,不僅讓我們窺見了一場發生在6億光年外的宇宙奇觀,更為理解星系如何成長、黑洞如何合併,以及宇宙最極端物理現象,提供了珍貴的觀測證據。
資料來源 :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082762
|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