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排便才健康? 醫:規律性與順暢度是重點
正常的排便頻率因人而異,重點是規律性與順暢度,只要規律且順暢,就不代表異常或便秘。
有些人1天排便1-3次,而有些人則是2、3天才排便1次,這些狀況到底正不正常?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說明,正常的排便頻率因人而異,重點是規律性與順暢度,只要規律且順暢,就不代表異常或便秘。
陳威佑在臉書專頁「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發文說明,排便的正常範圍是1天3次到1週3次,關鍵並非次數,而是順暢與否,沒有腹痛、不過度用力才是健康的指標。大多數人每天排便1-2次,但有些人因體質關係固定每天3次,這也是正常的。
糞便形狀顏色是指標 注意3警訊
陳威佑說,除了排便頻率,糞便形狀與顏色也是腸道健康重要指標,健康的糞便通常呈現香蕉狀,質地適中,顏色為黃褐色或深棕色。如果長期排便規律,但突然次數明顯增多或減少,就需要留意,可能是腸道異常徵兆。短期變化(如壓力、飲食影響)通常無需擔心,但若有以下3種排便異常狀況,持續3週以上,特別是伴隨體重下降、腹脹、血便、腹痛,可能是腸躁症、大腸瘜肉,甚至大腸癌的警訊,千萬別忽視。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如果你的排便一直規律,但突然從每天1次變成3天1次,或是從3天1次變成每天多次腹瀉,這可能與腸道蠕動異常或腸道阻塞有關。特別是當腸道內有腫瘤或瘜肉時,會影響蠕動,導致排便頻率變異。
●便秘伴隨腹脹、血便、體重下降:長期便秘可能與飲食纖維不足、腸道蠕動變慢有關,但如果便秘同時伴隨腹脹、糞便帶血、體重莫名減輕,就要小心,這可能代表腸道有病變(如腫瘤壓迫腸道),例如大腸癌患者的腸道就可能會因腫瘤阻塞,導致糞便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出現腹瀉的症狀。
●長期腹瀉,甚至解不乾淨:長期腹瀉且排便後仍感覺解不乾淨,若持續數週甚至更長時間,可能與腸道感染、腸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或寄生蟲感染有關。當腸道長時間受到刺激,腸黏膜容易受損,會導致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腸道正常功能。
陳威佑表示,腸道健康與排便習慣密切相關,當腸道出現病變時,可能影響蠕動功能,導致便秘、腹瀉或排便困難,而這些變化往往不只是單純的腸胃不適,還可能是更嚴重疾病的早期警訊,其中,大腸癌是最需要警惕的疾病之一。許多患者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腫瘤增長,會影響腸道功能,導致排便習慣改變。
陳威佑說,大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最可靠的預防方式就是定期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檢測工具。如篩檢結果異常(陽性),則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排便習慣出現異常變化,請盡早就醫,醫師評估最適合的檢查與治療方案。
來源: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