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7-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48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2035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一名70歲男性,過去三個月反覆出現嚴重搔癢性皮疹,尤其夜晚特別癢到睡不著,曾自行使用市售濕疹藥膏,卻始終無法改善;最終決定前往醫院皮膚科就診,問診過程中,醫師發現他的家人也陸續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症狀。
經皮膚檢查發現,患者身上多處有抓痕、紅疹,手指縫、手腕等位置甚至出現脫屑與厚痂,皮膚鏡下更可見典型的「蟲隧道」,進一步皮膚刮檢確認感染「疥蟲」,診斷為「結痂型疥瘡」,所幸在接受口服與外用抗疥蟲藥物治療後,搔癢明顯緩解。
疥瘡潛伏期可長達6週一不注意就群聚感染
臺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馬聖翔表示,疥瘡是由疥蟲(Sarcoptesscabiei)引起的皮膚病,透過密切接觸傳播,常見於家庭、養護機構與監所等群聚場所。
感染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潛伏期可長達2至6週,之後才會因人體對蟲體及排泄物產生過敏反應,導致劇烈搔癢,尤其夜間更為明顯,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
結痂型疥瘡傳染力高老人與免疫差者特別要注意
馬聖翔指出,一般疥瘡病人身上僅有10至15隻疥蟲,但「結痂型疥瘡」患者可能帶有上千隻,傳染力極強。此型疥瘡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或年長者,典型症狀為大片厚痂,甚至連頭頸部都可能受影響。部分患者不一定會有明顯搔癢感,容易延誤診斷,增加感染風險。
典型疥瘡多分布於手腕、指縫、腋下、肚臍、乳頭、臀部、生殖器等皮膚皺摺處,偶見蟲隧道痕跡。臨床表現多變,常與濕疹、過敏性皮膚炎混淆,增加診斷難度。
治療須連同同住者進行環境清潔也很重要
馬聖翔說明,疥瘡治療以抗疥蟲藥物為主,包括外用藥如Permethrin、Jaline,以及口服藥ivermectin。治療時不僅患者本人需接受完整療程,其同住家人即使無症狀,也應一併接受預防性治療,以切斷傳染鏈。
此外,患者的貼身衣物、床單、毛巾等都應以攝氏60度以上熱水浸泡10分鐘以上或高溫烘乾處理;若無法高溫處理,可密封於塑膠袋內靜置一週,以殺死蟲卵。機構型患者則須實施接觸隔離,以防群聚感染擴大。
臺北榮總皮膚部特別提醒,若出現全身性紅疹與頑固搔癢症狀,特別是家人也有類似情況時,應提高警覺可能為疥瘡感染。及早就醫、接受皮膚科醫師檢查與治療,是避免傳染與病情惡化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