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8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認識疾病] 兒少情緒障礙 民團籲正名神經多樣性 [複製連結]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總版主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4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醫界及民團積極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減少標籤化、汙名化。

  新北市某國中半年內接連發生3名學生墜樓,其中2名學生疑似罹患憂鬱症。台灣每年新增包括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情緒障礙兒約三千名。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等負面標籤,而延誤就醫。專家及民團推動正名運動,統稱「神經多樣性」,撕掉負面標籤,提高就醫意願。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中心主任暨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籌備會召集人甄瑞興表示,「失智症」以往被稱為「老人痴呆」,充滿負面形象。「思覺失調症」前身為「精神分裂症」,讓社會大眾較難接納患者,病人及家屬常遭社區居民排擠,這也讓病家不願意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歐美、日本先進國家已將這些好發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疾病,改稱「神經多樣性」,因為每個人大腦發育有其獨特性,不再視為疾病或異常。在正名後,這類學童、青少年不必再承受汙名化,被貼上標籤,家長更能夠積極陪同孩童接收治療、心理諮商,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13歲之前)。
  
  目前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2.8%,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許多家長不敢帶孩子就醫,原因是「陪同就醫,就是承認自家孩子生病了」,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為此,醫界及民團積極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減少標籤化、汙名化,創造尊重差異的社會氛圍。
  
  為了照護「神經多樣性」孩童,提供確實有效的臨床治療,亞東醫院、國教聯盟、台灣青少年精神多樣性行動協會於6月21日假亞東醫院舉辦「2025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首度引進美國與香港的「生活導師」(LifeCoach)概念,深入探討「青少年生活導師制度」及實際運作模式。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22 20:0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