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56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2161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台北榮民總醫院聯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歷時5年成功找出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未來透過血液檢測即可辨識偏頭痛狀態,準確率達9成以上。
偏頭痛困擾全球數億人口,在台灣推估有200萬名患者,卻因為沒有明確影像異常或生物指標,被認為是「看不見的病」,患者甚至被認為是裝病或心理問題。台北榮民總醫院聯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歷時5年成功找出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未來透過血液檢測即可辨識偏頭痛狀態,準確率達9成以上。
偏頭痛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5%。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表示,患者因為頭痛求診時,常以為是頸椎長骨刺、眼壓高、鼻竇炎、血管堵住、頭部長腫瘤等,但其實絕大多數病人都是偏頭痛。
陳世彬指出,偏頭痛可分為前驅期、預兆期、發作期、頭痛期和恢復期,從一開始感覺疲憊、頸部僵硬、情緒改變等症狀,再來出現視覺、感覺、語言等可逆性神經症狀,隨著頭痛逐漸加重,發作時會出現如脈搏般抽痛、噁心嘔吐、畏光、怕吵、氣味敏感。
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表示,若每個月偏頭痛發作超過15天,就屬於慢性偏頭痛,有些人幾乎天天都在痛,但時常聽聞患者向學校請假時,被認為是不想上課,也有不少人認為是心理問題。
陳世彬指出,頭痛症狀是主觀的描述,每個人的1到10分痛感不同,且臨床上缺乏偏頭痛的客觀指標,即使病人來做核磁共振,由於已過發作期,結果都是正常的,也無法切片化驗,可能導致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
台北榮總、陽交大醫學院、中研院和國衛院組成研究團隊,前瞻性招募120位受試者,包括偏頭痛發作期、非發作期、慢性偏頭痛及正常對照組,進行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中微核醣核酸表現,進一步驗證發現,特定的微核醣核酸在偏頭痛患者與正常人之間有明顯差異,而部分僅在發作期才有顯著變動。
陳世彬指出,若將這些反應身體狀況的訊號,結合先天的基因風險分數,可以做出一套偏頭痛預測模型,準確度高達9成。他提到,這項研究花費5年時間,困難之處在於要找正在發作的病人來抽血。
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頂尖神經科學期刊《Brain》,為未來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奠定重要基礎,為神經科科學一大突破。陳世彬謙虛地說,國際間早在10年前就開展這系列研究,全世界很多人在做,「我們只是運氣比較好,搶先大家一步。」 |
|